“你看一下這幾塊田,我們二輪延包之后,這些田跟村里重簽合同,還是500多畝。”昨天上午,在泰興市分界鎮長生社區豐進家庭農場,社區工作人員帶著二輪延包后的土地承包冊找到種植大戶何進。2015年,何進從外地返鄉,最初只承包了不到100畝的零散土地。隨著二輪延包政策的實施,他的承包面積擴大到了570畝,且土地集中連片,非常適合大型機械化作業。 “現在的土地集中了,收割、耕種、植保都能全程機械化,效率大大提高。”何進興奮地說,現在他的水稻畝產量穩定在1200斤左右,小麥畝產量也達到了950斤,收入顯著增加。 何進的這份輕松和變化,來自于土地改革。2022年,分界鎮被列為二輪土地延續承包試點,長生社區成立專班,啟動“按戶連片耕種”改革:在不改變農戶承包權的基礎上,以農民充分自愿為前提,通過流轉土地經營權置換田塊,將分散零碎的耕地集中到一起,實現一戶一田。這既貫徹了中央“不得將承包地打亂重分,確保絕大多數農戶原有承包地繼續保持穩定”底線要求,又有序推進了延包工作,土地經營權流轉平穩順暢。 “土地是集體的,不是作為私有財產可以繼承的。我們社區總共擁有耕地1400多畝,為了更高效地利用土地資源,我們將其精心規劃為六個片區,并成功分配給了多位種養大戶。目前,所有的承包合同都已順利簽訂,并且承包方也按照要求繳納了保證金,這一系列舉措旨在讓老百姓吃下定心丸,確保他們的權益得到充分保障。”長生社區黨總支書記丁中原介紹。 “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三十年試點,深化承包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改革,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是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對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要求。泰興市在全省率先基本完成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有序引導工商資本下鄉,嚴格土地經營權流轉合同管理,拓展融資空間和渠道,釋放社會投資潛力,深化政銀企合作,放大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試點效應,提升了鄉村振興活力。 連片的大田、高田,讓農業機械化水平大幅提升,華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所承租的2000多畝耕地,是泰興市虹橋鎮在二輪延包后,從原先四仙村調整用地指標,采取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入市的方式,置換出來的寶貴資源。在新的工業項目落地之前,這塊土地并沒有閑置荒廢,而是轉租給華田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開展稻麥輪作。依托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和農業設施確權登記,華田生態農業靈活運用金融助農政策,短短3年內,迅速發展壯大,如今農業社會化服務面積超2萬畝。 公司總經理郭桂軍表示:“隨著土地資源的優化配置和機械化水平的提升,我們的實力不斷增強,今年新增了4臺插秧機,對外服務面積也大幅增加。” 目前,泰興市23.69萬戶農民已簽訂延包合同,簽訂率達95.2%,成為我省首個基本完成二輪延包試點的縣(市、區)。截至今年9月,泰興市二輪承包將陸續到期,全市農村承包土地流轉率達80%。圍繞“流轉交易程序規范、經營主體市場選擇”兩個重點,泰興市探索構建“資格審查、行業限價、價格熔斷”等機制,出臺行業分類流轉建議價格,通過農戶委托和民主決議,確定續租或公開交易方式,充分保障農戶經營權流轉權益,推動土地延包和土地流轉平穩銜接,確保規模經營主體保持不變,適度規模經營持續穩定發展。 近年來,泰興市堅持土地承包關系穩定并長久不變為基本前提,因地制宜解決農民群眾反映較為突出的問題,有效鞏固完善農村土地承包經營制度,奠定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基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