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督促網絡直播平臺落實主體責任,強化網絡主播行為管理,推動網絡直播行業健康有序發展,中央網信辦專門印發通知,在全國范圍內部署開展為期1個月的“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在當今這個網絡高度發達的時代,網絡已經滲透到社會的各個角落,它不僅為個人提供了無限表達的空間,也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社會生活,已然成為民眾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截至目前,我國網民規模持續多年位居全球首位,2023年底,這一數字已飆升至10.92億人。如此龐大的網民群體,蘊含著巨大的消費潛能與活力。 網絡直播以其獨特的吸引力迅速崛起,如今已擁有我國總人口一半的用戶規模。面對如此龐大的網絡直播規模,能否有效的管理,無疑是一項重要的任務。如果能夠妥善管理,就能把巨大的消費潛力轉化為強大的消費活力,為社會經濟的穩健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反之,則可能會引發一系列問題,擾亂社會風氣。耕好網絡直播行業管理的“三分地”,勢在必行、刻不容緩。 作為一種新興的傳播形式,網絡直播原本是一種有趣味的互動方式、有流量的市場行為。但在一些主播和平臺的不當行為讓網絡直播領域亂象頻發,有些編造虛假的“扶貧”“助農”“患病”等場景,利用觀眾的同情心和善意,通過“扮窮”“賣慘”誘導觀眾購買低質偽劣商品;有些冒充金融、教育、醫療衛生、司法等專業領域的專家或從業者,利用觀眾對這些領域的信任,借提供所謂的“專業服務”之名開展不當營銷;還有些在直播過程中衣著暴露,刻意展示帶有性暗示或性挑逗的動作,在直播互動中污言穢語,拉踩引戰、互相挑釁,刺激打賞等不當行為,突破公序良俗和社會道德不說,也擊穿了法律底線。為了追求流量和利益,似乎已經無所不用其極。這種行為帶來的危害不容忽視,它不僅損害了消費者的權益,也嚴重影響了網絡直播行業的健康發展。 直播需要秩序,網絡需要清朗。近年來,為了規范網絡直播行業發展,國家及地方相繼出臺了《互聯網直播服務管理規定》《關于進一步規范網絡直播營利行為促進行業健康發展的意見》《網絡主播行為規范》等系列政策法規,為規范網絡直播提供有利的“武器”。國家網信辦啟動2024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其中就包括“清朗·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整治”專項行動,旨在圍繞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亂象,重點整治五類突出問題,一是編造虛假場景人設,無底線帶貨營銷;二是“偽科普”“偽知識”混淆視聽;三是傳播“軟色情”信息;四是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權益;五是欺騙消費者,銷售假冒偽劣商品。以開展專項行動為契機,堅持問題導向,堅決大力整治直播亂象不手軟,把嚴格管理的網絡秩序建強起來,把政策法規的威懾力充分釋放出來,讓網絡直播行業進入良性發展的軌道上。 風清則氣正,氣正則心齊,心齊則事成。網絡空間是億萬民眾共同的精神家園,網絡內容是億萬網民共同的精神食糧。整治網絡直播領域虛假和低俗問題,是回應人民群眾反映最強烈、行業暴露最突出的民生問題,也是一種及時、持續、深入的現實“治療”。網絡直播作為一種傳播價值觀,豐富群眾生活的娛樂方式,必須時刻保持風清氣正。主播自律、平臺嚴查、政府嚴管、法律嚴懲,各主體形成聯合共治的良好格局,依法依規引導網絡直播用戶文明互動、理性表達,及時封禁違法違規直播間,堅決防止出現“劣幣驅逐良幣”現象。構建起風清氣正的網絡直播生態,加大優質主播、優質內容流量扶持力度和表彰獎勵,推動電商直播行業持續健康高質量發展,不斷激發市場活力,更好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