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經過泰興市相關部門和愛心人士的共同努力,來自陜西潼關、江蘇泰興的兩個家庭在時隔65年后實現了團圓,尋親26年的李壯志終于找到了自己的根,這一感人事件是泰興市近期在尋親領域取得顯著成效的一個縮影。 泰興市通過多措并舉、科技賦能的方式,成功幫助多位失散多年的親人重聚,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它不僅展現了泰興市對民生福祉的高度重視,還凸顯了科技進步在解決社會問題中的重要作用。 近期,泰興市相關部門指導員來到市社會福利院,運用人臉識別技術,為長期滯留的12名身份不詳人員解決了尋親難題。通過采集人臉圖像照片,在大數據庫中生成疑似戶籍信息,并與疑似戶籍所在地的救助管理站、派出所取得聯系,最終成功幫助這些流浪人員踏上了返鄉之路。泰興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在英烈尋親專項行動中也充分利用了數字化手段。該局全面啟動了泰興籍英烈安葬地紅色地圖編制工作,通過梳理大量英烈資料和史料檔案,運用新媒體大數據進行全覆蓋、精準排查。目前,已研發出涵蓋全國22個省份的可視化紅色地圖,實現了英烈數據的網絡化、動態化、精準化管理,有效提升了尋親工作的深度和廣度。 除了政府部門的努力,泰興市的尋親行動還廣泛動員了社會各界力量。例如,“銀杏深處是家鄉”上海孤兒泰州尋親活動就是由泰興市新聯會會員朱筱樂發起并組織的。該活動吸引了上萬名市民關注,眾多自媒體和省市傳統媒體均予以了報道。 在泰興市的尋親行動中,志愿服務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朱筱樂志愿者服務工作室的志愿者們通過轉發尋親信息、實地走訪等方式不斷擴大尋親范圍,提高尋親成功率。他們不僅幫助上海孤兒尋找親人,還積極收集疑似泰州籍孤兒的具體信息,并通過科技手段進行比對鑒定。 泰興市的尋親行動是多方共同努力的結果,它展現了科技進步、政府行動和社會力量的有機結合。尋親行動不僅為失散家庭帶來了團聚的希望,也在社會上傳遞了溫暖和正能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