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中國互聯網大會在京開幕,會上,人工智能國產模型不斷涌現,從智能制造到智慧醫療再到智能生活,人工智能正在以強大的力量賦能新型產業,推動社會不斷進步和發展。 人工智能打造經濟發展“新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深刻指出:“新一代人工智能正在全球范圍內蓬勃興起,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新動能,正在深刻改變人們的生產生活方式。”從Chat GPT到自動駕駛汽車,從醫療領域的“智醫助理”到農業上的智能灌溉系統,人工智能技術在各個領域都得到了應用,這不僅推動了新產品和服務的開發,也催生了一批新興業態和商業模式,在提升群眾生活品質、促進群眾消費升級的同時,也幫助企業實現資源最優配置、提高工作效率、帶動產業鏈轉型發展,為社會經濟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與動能。 人工智能引領產業發展“新動能”。今年政府工作報告強調“‘人工智能+’行動”,還提出“實施制造業數字化轉型行動,加快工業互聯網規模化應用,推進服務業數字化。”隨著“互聯網時代”逐漸迭代升級到“人工智能時代”,技術賦能效應凸顯,為帶來便捷與高效的同時,也對傳統產業提出了全新的挑戰和機遇。要推動人工智能與傳統產業的深度融合,以“AI路徑”賦能新質生產力發展。通過物聯網、云計算等技術,在實現生產過程智能化、精細化的同時,提高產品的質量和生產效率;通過智能灌溉、機器人收割等技術的運用開辟新型農業發展模式……新一代人工智能的快速發展,助推傳統產業向智能化、高端化、綠色化的方向升級,這不僅拓寬了產業前景,還為社會進步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人工智能激發文化傳承“新活力”。隨著數字化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工智能與文化有效融合。“數字敦煌”瑰麗重現、三星堆遺址的奇幻之旅、三體動畫科幻演繹等奇幻展現都離不開“5G+AR”的前沿技術,將中國文明的輝煌燦爛呈現在大眾眼前,2024年“數字一大”服務矩陣的亮相,更是將虛擬現實技術推向了文化體驗的新高度,讓群眾沉浸式體驗跨時空之旅。中華文化燦若星河,科技乃國之重器,以科技賦能讓文化資源獲得了創造性轉化。聚焦“Z時代”,我們要做好文化與科技的“融合題”,積極探索文化“富礦”,讓文物“說話”,讓文化“活起來”,為其傳承注入“燃料”,展現新時代風采。 人工智能是引領未來的重要戰略性技術,是促進經濟增長,提升生活質量的“智慧引擎”。在如今數字化時代,人工智能將會繼續引領科技、生活、文化等領域不斷改革發展,為新時代創造出更加美好的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