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的廣闊舞臺吸引了一大批青年人回鄉創業,泰興市廣陵鎮禪師村的辛虎就是這樣一名青年人才。他大學畢業后一直在蘇州工作,看到父親在家養殖青蛙年年虧損,決定辭職返鄉,發展生態養殖,在廣袤田野上綻放青春之花。 走進辛氏家庭農場,記者遠遠地就聽見此起彼伏的“呱呱呱”聲,走近看,黑斑蛙在田間歡快地跳躍著。每天一大早,辛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投喂青蛙。雖然采用了生態套養套種模式,田地里的蟲子可以作為青蛙的食物,但由于養殖量大,必須要補充投喂。“一般早晚要各喂一次。”辛虎邊嫻熟地向池塘中拋撒飼料,邊向記者介紹。 大學畢業后,辛虎在蘇州工作,當初之所以選擇回鄉創業,主要是想將父親的養蛙基地扭虧為盈。“父親年紀大了,對新型養殖模式不是很精通。”年年虧損,辛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樣降低成本、提高產量?辛虎通過網絡了解到了新型的養殖模式。原先,辛虎父親主要通過投喂面包蟲等養殖青蛙,成本非常高。“我上網看到可以通過更換飼料大大降低成本,還能提高產量。一開始我父親比較頑固,我就帶他去湖南、湖北看人家的養殖模式,跟人家學習,我覺得發展前景非常不錯。”辛虎說。 邊學邊干,辛虎幫助父親找到了青蛙養殖的好方法。2017年,辛虎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辭職返鄉創業。辛虎采取的種養模式是“稻+黑斑蛙”,即在同一塊田里,通過“田中種稻、稻下養蛙”的方式,實現黑斑蛙規模養殖、生態大米規模種植,一季雙收。創業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在此過程中,辛虎遇到不少挫折,但他憑借著一股子韌勁,每天只睡三四個小時,一遍遍地查閱蛙類養殖相關資料,學習先進的養殖技術,田間無數次的摸索和實踐,使辛虎成長為一名養蛙能手。 “我們屬于種養結合,在養殖青蛙的同時,我們還種了水稻、水蜜桃。”談起新型養殖模式,辛虎拉著記者算起了生態賬:“最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蟲害。青蛙一天可以吃800只害蟲,我們畝產3000斤、大概4萬只青蛙,田里的蟲子不夠它吃,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去打農藥。同時,蛙的排泄物可以作為水稻的肥料。這種生態循環的種養模式,可實現每畝收獲優質水稻800余斤、黑斑蛙3000余斤,產值達5萬元。” 目前,辛虎所養殖的青蛙廣銷靖江、蘇州、上海等地,每天銷售200斤以上活蛙。先進的養殖理念,新穎的養殖模式,為辛虎繼續干下去提供了基礎和底氣。他繼續嘗試在60多畝水稻田里發展青蛙、黑魚、黃鱔、果樹復合種養殖,他的理想是實現農田生態優、效益高的雙贏局面。“1只青蛙大概能繁殖5000只小青蛙,如果我們養殖的話,它的成活率大概是15%左右,而在野外只有2%。但是我們可以把不能變成青蛙的那部分蝌蚪,投喂給那些黑魚、黃鱔,這樣就實現了生態的循環。” 近年來,泰興市高度重視生態養殖,鼓勵傳統養殖業向綠色、循環、高效轉型。通過推廣“稻蟹共生”、“生態養蛙”、智慧化養豬等生態種養模式,不僅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減少了環境污染,還顯著提升了農業綜合效益。同時,泰興市還加大對蛋雞、水產養殖等行業的支持,推進健康生態養殖場建設,促進泰興市生態養殖業的蓬勃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