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家種了不足一畝地的甜豌豆,采摘期40來天,收獲1800多公斤,收入達14000多元。”沿界村村民沈根年欣喜地說。仲夏時節,分界鎮小塊連片種植的甜豌豆采摘已近尾聲。據統計,該鎮甜豌豆累計種植面積超萬畝,總產量達9300噸,農戶畝均增收達萬元。甜豌豆成為泰興市名副其實的“金豆子”。
鄉村振興與產業振興緊密相連。唯有產業振興,方可帶動農村剩余勞動力就近就業,增加工資性收入;唯有產業振興,才能推動周邊居民發展其他產業,增加經營性凈收入。近年來,泰興市扎實推進、多點開花,因地制宜、融合發展,推動落實《泰興市農民收入十年倍增計劃實施方案》,以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區和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建設為契機,培育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動農村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全面帶動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村居民增收致富。
“今年,茭白種植面積350畝,一年分兩季種植采摘。氣溫較為適宜,預計可達4000斤/畝。目前,價格區間在2至3元/斤。茭白主要銷往南京大型農貿市場。”河失鎮鼎印蔬菜合作社理事長儲宜金說。該合作社共有112家農戶,合作社以保底價收購,從選種、種植到收割,都有明確的操作規范,不符合標準的茭白絕不出售。如今,350畝的茭白,讓這些村民都有了穩定的收入。
6月15日,在根思鄉老葉村,農民們正在移栽菊花幼苗。“目前,主要是種植大戶在移栽,面積達400余畝。此外,還有農戶利用十邊隙地種植菊花,全鄉累計達800余畝。”根思鄉農業農村局曾婷介紹,該鄉致力于打造農業“輕資產”運營模式,在2023年建成200畝菊花種植基地的基礎上,發展菊花產業化聯合體。通過菊花育苗、管護、采摘、分揀等,帶動周邊農村剩余勞動力300余人就近務工,人均年增收5000多元,小小菊花鋪就了鄉村致富路。
黃橋鎮祁巷村,既有糧食、香荷芋、水產、果蔬和苗木5個“千畝基地”,形成了桃樹、櫻桃、火龍果、牡丹等系列高效農業園,還有一排排別致的農家別墅、民宿民居、農家樂等。先后打造了“祁巷八大碗”和“駙馬宴”等祁巷農家樂的金字招牌。2023年,該村鄉村旅游過夜游客5.9萬人次以上,鄉村旅游綜合收入7.2億元。2024年,黃橋鎮祁巷村入選國家文化振興典型案例,是全國唯一入選該獎項的村居。村民的日子,愈來愈紅火。 在泰興市,新街鎮設施蔬菜、曲霞鎮“曲水云霞”、虹橋鎮江畔曉月露營基地、分界鎮綠花菜、廣陵鎮織夢農場等,都打出了自身的鄉村產業發展品牌,成為鄉村產業振興的一道道亮麗風景,成為推動農村產業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新力量。 截至目前,泰興市已有21家農業產業化聯合體;泰州市級以上龍頭企業86家;創成省級以上農民合作社示范社42家;創成3個省級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先導區;農村電商年銷售額超20億元;年均實施省級平臺農業重大項目40個以上,為農業農村高質量發展、農民持續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撐。2023年,泰興市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153元,同比增長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