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泰興市新街鎮謝蕩村的一處大棚內,宗巧云和其他村民一起采收新一季的絲瓜。今年62歲宗巧云原先是干農活的一把好手,之前一直在外務工,參加了鎮里組織的“大棚農技培訓班”后,轉身成為蔬菜大棚的管理員和采摘手,組織村里60歲以上的剩余勞動力,一起在大棚里務工。 作為全省第一批永久性菜籃子基地,新街鎮積極引導在外能人返鄉創業、承包大棚,與村民建立分工協作、利益共享的合作機制,村民們在家門口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工作,村居、業主、農民“三個口袋”都鼓了起來,全鎮常年固定用工達到6000人次左右,每人每年收入近2萬塊錢。在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新采摘的四季豆經過打包立即發往上海、南京等地,合作社通過統一標準、統一定價、統一收購,幫地產蔬菜找到好市場、賣出好價錢,為當地群眾提供了一份穩定的“副業”收入。 把好風景賣出好價錢,濱江鎮新星村西靠長江、自然風景優美,一年四季都有游客來這里觀光采風,新星村把“圩上風光”與“特色產業”結合起來,發展農文旅融合產業,引進兩萬平方米的高效智能玻璃溫室大棚項目,1500株優質車厘子樹苗長勢良好,既給當地村民帶來了務工機會,每年又可為村集體增加項目服務費。 近年來,泰興市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產業,夯實了鄉村產業振興的基礎,也讓更多村民群眾在家務工也增收。全市每年培訓高素質農民7000多人,扶持農民創業近2000人,累計優化“一村一策”年度計劃333個,成立強村公司40家,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32153元、增幅7.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