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在江蘇泰興河失鎮同心村豐達果園,村民們正在農技服務人員指導下,組織生態防治,通過應用綠色防控技術,有效避免藥害發生。 綠色防控技術是保障農業生產安全的重要手段,也是提升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的必然要求。確保關鍵技術實施到位,離不開農技人員的全程服務。“我們幫助合作社建立嚴格的質量管理體系,從土壤、肥料、灌溉水等方面,執行綠色生產標準,利用果園覆草、有機肥替代化肥等改良了土壤。”泰興市河失鎮農業農村局工作人員戴素君說。
在延令街道蔡巷村,循環水漁業生態養殖項目正在加快施工。該項目采用了陸基桶,桶內安裝了供氧、排水、污水處理等設施,養殖尾水凈化處理后,可達標排放。目前,主要選取鰣魚、刀魚、河豚等優良魚種,實現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雙贏。“每噸水體保底可以養50斤魚,這是我們未來的一個目標,同時整個循環水系統,是沒有任何藥劑的,安全可靠,將養殖風險系數降到最低。”業主錢藝芳介紹。
發展綠色農業,藥肥管控是焦點。泰興市各農民專業合作社組織測土配肥,為水稻落谷打好基礎。泰興市惠農農業生產資料有限公司邀請農技專家深入田間地頭,通過先進的測土儀器,收集田畝土情,對癥開方。今年以來,累計為11個村(社區)“義診”12540畝,開出病蟲害防治及水肥管理建議“處方”500多份。“暢通綠色農資的購買渠道,讓村民買好肥、用好肥,促進科學合理施肥,助力增產增收。”公司副總經理孫海林表示。
截至目前,泰興市綠色農藥化肥“集采統配”服務面積達40萬畝以上,規范推進包裝廢棄物、廢舊農膜“兩廢”回收,藥肥使用量同比下降0.5%,規模養殖場糞污資源化利用率穩定在95%以上。接下來,泰興市還將推廣各類特色農機和綠色智能農機600臺套以上,提高農業生產的智能化和精細化水平,引入市場機制,促進農民主動參與生態農業、綠色農業,推動農業生產和農民收益的雙向提升。(何竹寒 劉紅霞 劉成 盧怡 徐育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