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從故鄉到異鄉,容易缺少對新環境的歸屬感與認同感。泰興市姚王街道十里甸社區作為泰興高新區腹地,聚集著2000多名外來務工人員。今年以來,為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社區聯合泰興高新區、姚王街道政協履職小組以及姚王街道新聯會,努力為這一群“候鳥”筑起幸福“暖巢”。
“同筑堡壘”促“心有所屬”。對于在外打拼的人而言,有“家”才有歸屬感。社區充分發揮流動黨支部聚“流”匯能的“中樞”作用,引導流動黨員把身份“亮出來”。2024年,整合各類資源,成立“甸記你”黨建聯盟,構建“1+N”結對模式,從“兩委”班子成員、黨員志愿者中選派“紅色聯絡員”,每人結對聯系1—3名黨員,將外來務工人員“帶起來”。探索建立“訴說有人聽、困惑有人解、困難有人幫、矛盾有人調、喜事有人賀”的“五有”工作機制,傳遞黨組織的關懷和溫暖,促幫扶力量“聯起來”。
“同享服務”促“情有所寄”。暖心服務是增強情感認同的“催化劑”。2024年初,社區集成提供“組團式”“保姆式”“親情式”服務,解決外來務工人員的“急難愁盼”。就業幫扶方面,成立“家門口的服務站”,已提供就業崗位256個,開展技能培訓18次。子女關愛方面,協調十里甸幼兒園、城東實驗學校開設特色延時班,社區配送公益托班,全方位解決子女看護之憂。法律服務方面,開設“法務直通車”,定期開展法律知識宣講,提供法律咨詢服務230余次,協調解決勞務糾紛12起。住房保障方面,整合象寓青年人才公寓等資源,打造“甸”之家暖心驛站、“紅色出租屋”,多渠道解決“住房難”“租房貴”的問題。
“同源自治”促“力有所為”。老鄉管老鄉,管理更有方。2024年1月,社區探索建立“同源自治”機制,喚起外來務工人員的“大家”意識。連云港人肖波隨老鄉來到十里甸,他是個“愛管閑事”的熱心人。村民們有了糾紛,他總會站出來說句公道話幫忙調解。雖為外地人,但是在群眾心中積累了不少威信,大家有了麻煩也樂意找他評評理。除了用好外地“熱心人”,社區始終堅持議事協商,通過“一事一議”抓協商、促根治。今年,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流動小吃車”管理問題上,先后多次召開協商議事會,在妥善解決問題的同時,帶火了“夜經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