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蘇省第一批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名單發布,南京江寧佘村社區、常州天寧牟家村、泰州泰興祁巷村等1241個行政村(涉農社區)榜上有名。 “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千百年來,恬靜淡雅、綠水青山的鄉村風貌始終刻印在中華兒女的心中,哪怕到了今天城市高樓遍布、機械馬達轟鳴,依然揮不去心頭的那抹鄉愁,反倒因為城鎮化的日益擴張,心目中的鄉村更應走向何方成了億萬群眾共同的牽掛。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藍圖的繪就,為中國鄉村發展道路指明了方向;名單的發布,更展現出江蘇鄉村的和美圖景,以及江蘇兒女“當表率、做示范、走在前列”的果敢擔當。 農者,天下之大本。江蘇不負習近平總書記“推進農業現代化上走在前”的諄諄囑托,聚力高水平建設農業強省,在“端飯碗”“慧種地”“上網收”等方面多維發力,從句容的生態低碳農業,到宿遷的智能采摘蘋果園,再到贛榆小泥鰍的“海外翻騰”……鄉村產業蓬勃興旺,農業強省碩果累累。立足農業發展,要進一步聚力“種業芯片”,緊扣“智造產業”,擁抱“數字時代”,在保持江蘇魚米之鄉獨特魅力的同時,實現鄉村振興從“輸血”到“造血”的時代性轉變,以新質生產力讓和美“蘇”村“農”墨重彩。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讓和美鄉村展現生態和諧、樸實盎然的風韻,尋回日漸遠去的“詩與遠方”,是留住“最美鄉愁”的應有之義,也是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前提和根基。江蘇,古來便是文人騷客筆中的常客,水韻蕩漾、文脈悠長。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讓良好生態成為鄉村振興支撐點”。南京的百里風光、東臺的“風光漁”、泰州的油菜花田……新農村、新生態,農村人居環境“硬設施”的全面夯實,以及農業發展格局與資源環境“匹配度”的逐漸提升,推動江蘇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生態發展與產業興旺兩“開花”,讓廣袤“蘇”村“留得住綠水青山,記得住美麗鄉愁”。 文明浸潤鄉土,文化滋養鄉情。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農村是我國傳統文明的發源地”“鄉土文化的根不能斷”。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既要在風貌塑造上留住鄉村的“形”,更要在文化傳承上留住鄉村的“魂”。兒時的鄉村故事、斑駁的老舊院墻、傳統的民間戲曲……鄉村不僅蘊含著社會的變遷,更聯通著我們的文化血脈。如今的江蘇鄉村文化篇上,有常熟的“中國新農民”故事會,有淮安的農民畫,有泰興的鼓兒書……通過糅合鄉村的個性與特色,融入歷史文化、民俗文化等元素,孕育出了江蘇鄉村的獨特氣質與性格,涓涓細流匯聚成江蘇鄉風文明的磅礴氣勢,解鎖了鄉風文明的“幸福密碼”,讓和美鄉村在江蘇更見“神采”。 如詩美景入畫來,魚米之鄉煥新顏。從廣廈萬千到阡陌桑田,從城市中心到城鎮鄉村,一個個和美鄉村點綴于綠水青山之間,各美其美、美美與共,共同構成一幅江蘇鄉村振興、人民幸福的多彩畫卷。展望未來,和美鄉村的“江蘇實踐”必將勇立潮頭,為全國鄉村振興貢獻更大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