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近日,在安徽池州杏花村成功舉辦2024中國農民詩會啟動儀式暨(中國·池州)杏花村清明詩會。來自五湖四海的農民詩人、民間歌手輪番登場,用詩詞、歌曲表達對土地的深情,謳歌時代、贊美家鄉。 新年伊始,中央一號文件提出,書寫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鄉村篇,推動農耕文明和現代文明要素有機結合。無論是韋應物筆下的“言辭淳樸古人風”,還是陸游口中的“豐年留客足雞豚”,鄉村文明都是中華文化中濃墨重彩的一筆。鄉村經濟產業發展正昂首闊步,而文化之美也要留得住。淳樸向上的鄉風是建設和美鄉村的關鍵所在,不能“有形無神”。把握鄉村振興的主基調,要塑形,也更要鑄魂。留住鄉風鄉韻,炊煙裊裊、雞犬相聞的“鄉愁基因”方能庚續。 今年3月,農業農村部辦公廳、中國文聯辦公廳聯合印發《“大地流彩——全國鄉村文化振興在行動”工作方案》,《方案》提出了12項重點鄉村文化活動,其中包括中國農民詩會、農耕農趣農味文化體育等最近“火熱出圈”的大型主題活動。除了以詩詞歌賦賦能文化產業發展,“村晚”“村BA”“村超”等鄉村體育活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鄉村優秀文化藝術巡回展演等活動也是異彩紛呈、功不可沒。這些活動不僅展現出新時代農民質樸的精神風貌,講述鄉村文化振興的生動實踐,傳播了歷史人文的精彩故事,更能吸引游子返鄉、倦鳥歸林,助推鄉村文化繁榮興盛。 建設和美鄉村,涵養獨特鄉村文化內涵,歸根結底在于挖掘、保護和繼承。各地要重視詩詞戲曲、地方習俗等非遺傳承,因地制宜,深入挖掘習近平文化思想生發的農耕沃土,根據自身特點感悟其深厚內涵,利用如農村文化禮堂、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等農民喜聞樂見的活動平臺,豐富農民群眾的日常文化娛樂生活,充分激發出農民參與積極性與自主創造性,打造更多屬于農民自己的文化品牌。結合時代新特點,運用新方法加強對鄉村文化的傳承與保護,活化應用文化資源和創新鄉村文娛產業開發,綻放鄉村文化之美,為文化振興灌注強大精神動力。 四月芳菲始,又到清明時。杏花村清明詩會的成功舉辦只是鄉村文化振興的一個小倒影,但其走進大江南北,助力農文旅融合發展和文化產業提質增效的成就,卻足以讓人振奮。梨花風起正清明,讓我們在春光里走好鄉村文化興盛之路,煥發鄉風鄉韻時代光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