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春風拂柳、萬物復蘇,我國傳統的清明節如期而至。這是一個承載著中華民族深厚情感的文化符號,是一個追憶先人、懷念故友、寄托哀思的重要時刻。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進步,如何在尊重傳統的基礎上,推動清明祭掃走向更加文明、綠色、安全的方向,已成為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 2024年的清明節,全國各地政府部門、民政機構紛紛響應國家倡導的文明祭掃理念,多地通過發布文明祭掃倡議書等形式積極推動移風易俗,倡導綠色、低碳、文明的祭掃方式。這些倡議中所體現的,是對傳統習俗的深刻理解和與時俱進的創新改造,旨在保護生態環境,降低火災風險,同時滿足人民群眾表達哀思的情感需求。 以鮮花代替紙錢,以網絡祭掃替代實地煙火,既保留了清明節的本質精神——對逝者的懷念與尊敬,又體現了現代社會對環境保護的高度責任感。植樹造林、系“黃絲帶”、掛“祈福條”等活動,既象征著生命延續的希望,又讓紀念變得更有意義和長久。錯峰祭掃、預約祭掃、公共交通出行等措施,則是在保證公共安全、維護社會穩定方面展現出的智慧與擔當。 “祭而豐不如養之厚”,這一觀念在新時代背景下得到了更廣泛的認同。文明祭掃不只是對傳統習俗的簡單改良,更是對傳統孝道文化的深層挖掘與現代詮釋,引導人們在生前盡孝、厚養薄葬,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對健在長輩的關愛之中,讓親情和孝道回歸日常生活,而非僅僅依賴特定節日的儀式性表達。 清明節的文明祭掃,實際上是一場全民參與的生態文明建設實踐,是一堂生動的家庭德育課,也是一次公民素質提升的過程。它有助于培育綠色生活方式,促進精神文明建設,同時也呼應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將綠色發展融入到民族傳統節日的慶祝之中,使之成為培養國民生態意識、推動綠色發展的重要載體。 在今天這樣一個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崇尚社會文明的時代,清明節的祭掃活動應當承載起歷史與現代、情感與理智、傳統與創新的交匯點。我們應積極倡導和推行文明祭掃新風尚,讓清明節不僅僅是哀思的寄托,更是綠色、文明、和諧價值觀的生動展現。唯有如此,我們的節日才會歷久彌新,既充滿深情的回憶,又能面向未來,以一種更可持續、更符合時代精神的方式,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