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花落雨正清明。在清明節到來之際,從北京的李大釗烈士陵園到河北的狼牙山五勇士紀念塔,從山西的太行太岳烈士陵園到江蘇的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各地烈士陵園迎來大批祭奠群眾,大家肅立默哀,鞠躬致敬,敬獻花束,以自己的方式緬懷忠烈、追思英雄。 青山埋忠骨,山河念英魂。無數的烈士,拋頭顱灑熱血,一抔黃土,一塊木牌,就是他們留下的最后痕跡。據統計,革命戰爭年代以來,先后約有2000萬名烈士為國捐軀。 家國永念,告慰英烈。在沈陽,第十批在韓中國人民志愿軍烈士遺骸已安睡沈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在江蘇,“為烈士尋親”專項行動,讓473名烈士尋找到親屬;在山西,現代科技的加持讓呂梁市方山縣南村革命烈士的故事得以重現……讓英雄從回家,讓無名者“有名”,讓英雄故事復現,一直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吃水不忘掘井人’我們有今天這個好日子,紅色政權是從哪里來的,是千千萬萬的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所以我們要告慰們。” 傳承精神,守好榮光。越是和平時期,越要崇尚英雄,越要重視英雄留來的精神財富。我們需要加強歷史研究,充分搶救、征集和整理烈士歷史史料,深挖歷史內涵,充分了解紅色資源背后的思想內涵,為新時代實踐提供精神動力和理論支持。一個烈士就是一座豐碑,一個英雄就是一面旗幟,面對紅色資源富礦,我們還要充分整合利用,講好英雄故事。要充分用好革命博物館、革命文物、紀念日等紅色資源,開展紅色主題教育,通過打造精品紅色旅游線路、拍攝紅色文藝作品、創新紅色宣講方式,讓沉默的史料“動聽”起來,讓沉睡的文物“鮮活”起來。 發揚精神,致敬英烈。“未惜頭顱新故國,甘將熱血沃中華。”英雄烈士是我們民族的脊梁,是國家永遠的精神豐碑。穿越百年黨史,從“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的夏明翰到心中有一個“可愛的中國”方志敏,無數英雄拋頭顱,灑熱血,以生命譜寫“義勇軍進行曲”,用熱血換來了如今的繁榮昌盛。現如今,炮灰已經退去,江山繁花似錦,英雄的精神卻跨越時空,照亮我們前進的道路。無論走多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在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上,我們唯有繼承先烈遺志,傳承紅色基因,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努力把革命先烈流血犧牲打下的紅色江山守護好,建設好,奮力走好新時代趕考之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