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雨朦朦,又遇清明。“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新時代年輕干部正處于人生“清明”之際 ,趕赴強國先鋒、復興棟梁之路,亟需以信仰鑄魂、以廉潔修身、以文化固本,方能不負人生“好春光”,在清風明志中汲取奮進力量,在懷遠追思中砥礪前行之路。 信仰鑄魂,明“愿得此身長報國”的報國之志。“但憑主義披肝膽,更為神州獻死生。”清明時節是祭奠英烈,緬懷追思先輩的時節,世間英烈無數,他們的錚錚鐵骨與愛國信仰永遠巍然矗立在激流險灘處,為國平家安筑起了堅不可摧的防線。泛舟歷史長河,愛國信仰是劉紹南“刀放頭上不膽寒”的慷慨就義,是鄧貞謙“殺不盡頭顱流不盡鮮血”的獄中絕筆,是王爾琢“兒已以身許國”的血淚家書。縱覽時代篇章,報國之志是杜富國“黨有指示,萬死不辭”的錚錚誓言,是陳紅軍“寧將鮮血流盡,不失國土一寸”的誓死不退,是肖思遠“只要邊防一天需要,我就一天不走”的堅毅駐守。最好的緬懷是傳承,年輕干部當在緬懷中讓信念如磐、讓忠誠不移,傳承紅色基因、樹立報國之志、筑牢崇高信仰,以奮斗拼搏守護先烈鑄就的精神豐碑,沐浴紅色榮光在新征途上奮勇前進。 廉潔修身,葆“清風兩袖朝天去”的政治本色。清明,既是萬物生長清潔而明凈,更是黨員干部永葆清廉政治本色之清明。縱觀璀璨的黨史歲月,涌現了諸多將“清廉”二字書寫到極致的典范楷模,是“沒有一個人能沾他的光”的聶榮臻,是“不搞特殊化”的焦裕祿,是“公家的東西一分也不能沾!”的鐵人王進喜……百年黨史征程,清廉之光在無數黨員干部的堅守下愈發璀璨奪目。立足新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全黨同志都要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清清白白做人、干干凈凈做事,做到克己奉公、以儉修身,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年輕干部是干事創業的主力軍,能否扣好廉潔從政的“第一?圩”直接關系到強國建設與民族復興偉業。新征程上的年輕干部,要始終錨定人民公仆這一角色定位,筑牢拒腐防變防線,常懷律己之心與慎獨之心,時刻牢記“打鐵必須自身硬”的道理,在一言一行中書寫“治政廉為首”的清廉篇章。 文化固本,涵“為有源頭活水來”的培源底氣。清明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元素,無論是《歲時百問》的“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還是《淮南子·天文》的“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為清明”都昭示著清明節的悠久歷史與深湛內涵。漫長的歷史歲月,這個時節愈發富有生命意識與文化氣息,從“試上吳門窺郡郭,清明幾處有新煙”到“無花無酒過清明,興味蕭然似野僧”,從“聽風聽雨過清明。愁草瘞花銘”到“梨花風起正清明,游子尋春半出城”,文人墨客對清明深沉雋永的敘寫,讓中華文明的心魂浸潤人心。心香緒文脈,清明節如今已成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年輕干部要不斷豐富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在詩教傳承與文化揚厲中培植時代文化氣場,追尋“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歷史淵源,在文化傳承中賡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涵養培源底氣,在懷遠追思中回望歷史、擘畫未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