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五個節氣。《歷書》曰:“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為清明,時萬物潔齊而清明,蓋時當氣清景明,萬物皆顯,因此得名”。我國古代將清明分為三候:一候桐始華,二候田鼠化為鴽,三候虹始見。短短三句話巧妙地描繪出新綠蔥蔥、萬物復蘇的景象,而透過這春意盎然的時節,奮進在新時代新征程上的我們,當見之明理,常懷“三思”。 一思何謂“清”,這既是意識形態的清醒,也是血脈延續的清澈。在我華夏民族,尋根溯源是應有之義,而清明首先教會我們的就是不忘本。國從何而立,家因何而興?無需多言,只要在烈士陵園里滿懷敬意地走一走,就能清醒地認識到中華民族的復興經歷了多少篳路藍縷的艱辛、多少披荊斬棘的勇毅和多少迎難而上的堅定;只要在已逝親人的墓前滿懷哀思地拜一拜,就會清楚地記起自己從哪里出發、又因何而出發的那份初心,這些都是我們永不褪色的懷念,也是不斷前行的動力源泉。同時,清明還教會了我們用愛去傳承。不論是家國大義的壯懷激烈,還是千里鄉愁的溫婉哀切;不論是革命先輩的崢嶸歲月,還是遠去親朋的殷殷囑念,都能讓一代又一代的年輕人真切感受到生生不息的血脈流淌,體悟到義不容辭的責任擔當,這是最好的言傳身教,也是最深沉的民族底蘊。如是種種,仿若一縷縷春風,融匯成了陳祥榕的那句“清澈的愛,只為中國”,永遠寄寓在了這四月的楊柳泛青中。 二思何謂“明”,這既是風俗理念的文明,也是政務服務的開明。隨著移風易俗的日益深入,人們漸漸明白生死從來不是終點,遺忘才是,因此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綠色低碳的祭掃方式,在墓前輕輕放上一朵花,在河邊親手栽下一棵樹,在網上靜靜點亮一盞燭……這些寄托哀思的方式不但更加文明,也更能表達自己對生命的珍愛、對自然的熱愛以及對社會的關愛。而在如此清朗的大環境下,我們的民政部門和殯葬服務機構也應當更加主動地擔當作為,通過更為廣泛的宣傳和更為深入的引導讓群眾理解文明祭掃之益和迷信糟粕之害,從而最大限度避免“一刀切”的現象,有效達成“雙向奔赴”的共識。同時,有關部門也要積極求變,靠前服務,通過增設服務窗口、優化服務流程、創新服務手段等方式滿足群眾日益增長的需求,也要靈活運用預約祭掃、錯峰祭掃等方式為群眾提供更為便捷優質的服務,從根本上確保群眾滿意、文明生態、安全有序。 三思何謂“清明”,這既是珍惜當下的美好,更是擁抱明天的希望。清明節落在一年中最美的時節,雖有傷感,卻更增彼此情誼。我們應當走出門去,享受“依依天倫樂,和和家室歡”的溫情,欣賞“桃之夭夭,灼灼其華”的美景,體會的“曲水流觴,茂林修竹”的雅趣,亦或者踏著“熱辣滾燙”的“文旅熱”,去甘肅嘗一嘗麻辣燙,去淄博體逛一逛燒烤攤,去開封瞧一瞧王干娘,在祖國的大好山河中留下自己的身影,如此才算不負這旖旎的春光。當然,清明也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素有“清明前后,種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的農諺。我們從中不難體悟出“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的樸素哲理,由此更要珍惜韶華,不斷充實自己、鞭策自己,用實際行動去擁抱充滿希望的未來。“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這句經久不衰的歌詞中是飽含著的是中國人骨子里的浪漫,用在這清明時節,恰如其分。讓我們帶著對所愛之人的懷念和對被愛之人的祝福,從容不迫地過好每一天,努力而勇敢地活出屬于自己的精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