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是抗美援朝戰爭勝利70周年,70年前,人民志愿軍以戰天斗地的英雄氣概,書寫了可歌可泣的戰爭史詩,為久經戰火的新中國拼得山河無恙,為世界和平發展作出了不朽貢獻。而戰爭中孕育而出的“抗美援朝精神”跨越時空,歷久彌新,為新時代的建設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精神源泉。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美援朝戰爭中,英雄的中國人民志愿軍始終發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抗美援朝精神。”如今,繼承和弘揚偉大抗美援朝精神,深刻感悟其時代意義,對于凝聚精神偉力和民族合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大意義。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自古以來,愛國、奉獻、樂觀、忠誠等精神就植根于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中,譜寫在中國人民的精神譜系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更是涌現出了楊根思、黃繼光、邱少云等30多萬名英雄功臣和近6000個功臣集體,從他們身上可以照見人民志愿軍震撼人心的頑強斗志和舍生忘死的英雄氣概。志愿軍第十五軍的《抗美援朝戰爭戰史》中記載著這樣一段話:“上甘嶺戰役中,危急時刻拉響手雷、手榴彈、爆破筒、炸藥包與敵人同歸于盡,舍身炸敵地堡、堵敵槍眼等,成為普遍現象。”如今,抗美援朝戰爭的硝煙已悄然散去,曾經血與火的記憶卻被永遠的傳承下來。近日,一場特殊的致敬儀式在鴨綠江畔的抗美援朝紀念館前舉行,在抗美援朝老兵手印墻上印有18位志愿軍老戰士的手印,撫摸著手印,現場的老兵內心感慨萬千。抗美援朝志愿軍老戰士姚廣仁說:“當我摸這個手印的時候,就好像和戰友們又重新握一次手,心情非常激動。”回憶那段歷史,姚老先生感到很光榮。對于后輩人來講,革命先烈們蕩氣回腸的英雄故事,時至今日依然催人奮進。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中華民族是崇尚英雄、成就英雄、英雄輩出的民族,和平年代同樣需要英雄情懷”。 《志愿軍烈士安葬祭文》中寫道:“既登車而不顧,唯取義而忘旋。掃積威于四世,振民志于百年”志愿軍戰士們踏上戰車,為了正義視死如歸,掃除欺侮了我們四代人的敵對勢力,在近代百年的屈辱之后再次振奮民心。今年,我國將繼續組織實施第十批在韓志愿軍烈士遺骸交接迎回安葬活動。當代人要銘記先烈的犧牲與奉獻,悉心體悟傳承他們留下的意志,擁抱從70年前穿透而來的精神之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