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江蘇省泰興市堅持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為引領,堅決守住生態環境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加快構建綠色發展新優勢。
在虹橋鎮三橋村,人們支起大帳篷、蕩起搖櫓船,舉辦的春游季活動,吸引了不少游客“打卡”。“真沒想到,我們這些一身魚腥味的漁民有朝一日也能吃上‘旅游飯’。”看著來來往往的游客,三橋村村民黃耀榮感嘆道。
三橋村是一座典型的小漁村。這些年,該村在答好長江大保護時代答卷,又走好鄉村振興之路的實踐中,悄然實現了美麗蛻變。

“洗腳上岸”多元就業致富,漁民展新顏
“來來來,上我這只船,我以前天天開船出江捕魚,包你坐得穩當。”黃耀明興沖沖地招呼游客坐船。不遠處,他的老婆陳秀娣,正帶領村里的“六位一體”管護隊,維護著帳篷露營地的環境。
58歲的黃耀明,在江里摸爬滾打了半輩子,一家子都靠捕魚為生。如今,老夫妻倆和女兒女婿都在村里、園區找到了工作,全家的年收入40多萬元。
據不完全統計,過去,三橋村有95%以上的村民從事著捕魚、養魚、賣魚以及漁具售賣等與漁業相關的行當。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的深入推進,以及長江十年禁漁計劃的實施,三橋村的漁民們陸續告別江岸。


“有技能的就近安排,沒技能的培訓上崗,村‘兩委’千方百計幫漁民們拓寬就業門路。”三橋村黨總支書記夏俊介紹,一方面,成立勞務輸出公司,對漁民開展訂單式、定向式、定崗式培訓,先后推動近百名漁民成長為產業工人;另一方面,組建三橋物業公司,對剩余勞動力進行統一管理、統籌使用,落實各類公益性崗位80多個。
這些年,曾經在江邊搞魚塘養殖的陳廷生自“退漁還濕”后,過得忙碌而充實。他如今身兼數職,不僅看護著村里的排澇站,而且當上了鎮上的河道清理員。這兩年跟水打交道,他發現水質更好、魚兒更多了。
“青山綠水”釋放多重紅利,漁村煥新貌
4月初,數千尾小龍蝦苗,悄悄地爬進了外地能人陸友才承包的200畝高效農田里。“我在村里承包了近千畝農田,其中有200畝用來實施‘稻田+’示范養殖。”陸友才告訴記者,三橋村環境好、水質好,養出的龍蝦干凈且口感好,很受歡迎。
緊靠長江,三橋村境內水網密布,僅莊河就有58條。該村先后投入500多萬元整治和疏通河道、水渠,修建智能一體化泵站、機耕路道,做優村莊環境。今年52歲的鄉賢能人趙維榮,在上海從事服裝加工35年,手下員工有60多人。驚嘆于家鄉優美的生態水環境,他果斷投資50萬元,辦起了集休閑垂釣、漁業文化展示于一體的體驗中心,開春后每天吸引上百名城里人來“打卡”,每年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8萬元。
該村還大力發展訂單農業、生態農業,打造萬畝高效農業示范區,種植全程可追溯的“碳基”綠色有機大米,推廣稻蝦共生等“稻田+”立體化套養項目。同時,打造毛家圩生態景觀區,建設村史館,挖掘“漁文化”,推進農旅深度融合。

堤外,江風習習、沙鷗點點;堤內,楊柳依依,圩上居、圩下田。江堤內外無限好風光交相輝映,令無數游客駐足停留。“每天,我家都要接待好幾波游客。”去年,三橋村毛家圩村民孫鐵龍就將自家老宅改成了民宿,每年能有4萬元的進賬。
隨著旅游的興起,一些閑在家里的老人重拾小時候的手藝,編起了蘆葦掃把、葦簾、簸箕等。有些村民則根據季節到江邊采馬蘭頭、粽葉,在自家門口售賣。“這些手工藝品和土特產都很受游客歡迎。”78歲的夏國寶樂呵呵地說。去年,三橋村集體經營性收入98萬元,村民人均純收入3.5萬元,村民們嘗到了綠色發展的甜頭,表示今年的干勁更加充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