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高玲去世后,同事們收拾她的辦公桌時找到一張牛皮紙信封,筆記依然清晰:“壇香魚,總人數185,最大93歲,最小63歲……”志愿者程為民介紹:“這是高玲愛心志愿服務隊一年前開展的活動。當時,有100多個志愿者參加,規模很大,全村的老人都吃到了壇香魚。” 江蘇省泰興市麻風病康復村隸屬于泰興市疾控中心,高玲剛來時,居住在這里的麻風病康復者近200名,他們多為孤寡老人。高玲視他們為親人,十四年來,作為志愿者,她真情堅守。 2023年大年初一,高玲去世的噩耗讓江蘇泰興市麻風病康復村一下陷入悲痛中,村民們紛紛換下節日新裝,趕去城里,希望能最后看一眼他們的“女兒”高玲。麻風病康復村的“女兒”再也回不來了。
老人怕她來更怕她不來,六本筆記記錄十四年溫情 “小高這樣年輕,這樣漂亮。我總叫她不要來,不要碰我們的東西。可是每次她走的時候,我們又總是忍不住問她下次什么時候再來,生怕她不來了。”77歲的葉喬最早認識高玲,也是第一個認高玲做“干女兒”的。 “她先是一個人來的,后來帶著兒子一起來,那時候她兒子才桌子這么高。”老人比劃著,淚水止不住,“不是來一兩次,是逢年過節都來,休息天就來,從里忙到外。有人過生日她送蛋糕,有人生病她就送飯。后來,跟她一起來的人多了,修電燈、修下水管,什么事都弄……眼看著兒子大了,好享福了,人卻沒了。她才48歲啊!佤這個丫頭(我的女兒)啊!”老人泣不成聲。 麻風病康復村是個讓人談之色變的“隱秘角落”,高玲與之結緣,源于一個報道。 2009年,高玲看到電視里,一位楊阿姨從青島來到泰興,吃住在康復村,默默照顧著那里的老人。“原來泰興還有個麻風病康復村,還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需要社會的關愛。”高玲深受感動。 第一次來到康復村,滿腔熱情的高玲不禁打了一個寒顫:這是怎樣一群人?有的目光恍惚,有的臉部扭曲,有的手腳殘缺,行動不便……看到一個個高齡的麻風病康復者年事已高又孤苦無依,高玲內心翻騰:這些老人,又有誰給他們幫助和親情呢?高玲當即決定留下來,結果這一個開始就持續了十四年。 葉大爺的日光燈管換一下、季大爺的床單該洗了、多做幾鍋芋頭燒肉、買藥棉包扎傷口……在一本巴掌大的記事本上,記錄著麻風病康復村老人們的生日、愛好、身體狀況及要辦的事項。像這樣的記事本,高玲十四年記了整整六本。
老人再勸高玲不要再來,為讓老人寬心她也曾“撒謊” 發現好多老人喜歡聽黃梅戲,高玲便想著把戲班子請過來。結果戲還沒開演,就嚇跑了不少演員。高玲給戲班子講老人的故事,講自己的故事,磨破了嘴皮,打動了戲班子。開演的那一天,村里一片歡騰,老人們像過節一樣。高玲看在眼里,心也融化了。 那時,高玲月工資只有1000多元,后來工資漲了些,但幅度也不大。當時一場戲的演出費是800元,一次演出就抵她近一個月的工資。她卻說:“我覺得這錢花得值!” 后來,高玲每年都會請戲班子為老人們演出5場,近5000元的演出費用對高玲一家來說并不是小數目,但這場熱熱鬧鬧的大戲,一唱就是10年。 剛開始,康復村的老人們以為高玲很有錢,后來才知道她是個家境普通、收入不高的小年輕,便紛紛勸她不要再來,就算來了,在他們身上也少花錢,畢竟家中還上有老、下有小,需要照顧。 對此高玲總是寬慰老人:“不打緊,家里開支總歸是夠的。”事實上,她為了讓老人們寬心,不夠“誠實”。高玲的愛人收入也不高,為了節約開支,過年時一家三口沒有添置一件新衣。 從2009年8月的那個“開始”到她離世,高玲累計志愿服務4900多個小時,自費開支80000多元,行程超28000公里。“我不圖名,不圖利,就圖個精神快樂、生活充實。看到老人們開心了,我覺得這是自己最大的快樂。”當被問及初衷,高玲曾這樣說。 2014年,“高玲愛心志愿服務隊”正式成立,越來越多的人被高玲愛心力量感染,現已有志愿者217人,累計募集各類物資近40萬元,累計參與志愿服務10000多人次。
高玲走了,麻風病康復村悲傷地失去了這個至純至善的“女兒”,但“高玲”又還在,“高玲”們的故事還在繼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