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文明家庭是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重要內容,是營造良好社會風氣的重要支撐。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積極組織開展家庭文明建設活動,引導廣大家庭重言傳、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以好家風支撐起全社會的好風氣,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創建文明家庭,要以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根本,以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為著力點,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成為人們夢想啟航的地方。 下面一起來看看泰州市文明家庭周圣銀家庭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吧~
周圣銀全家福 一個“小家”,凝聚起“和諧大家” 1980年春,周圣銀與插隊知青曾延玲喜結良緣。同年秋,周圣銀年僅49歲的父親被病魔奪去了的生命,母親被這突如其來的晴天霹靂擊倒。身為長子的周圣銀義不容辭地挑起了家庭的重擔,一邊幫助老二周富銀就業,一邊盡力供養弟妹三人上學。1982年,老三周桂銀第二次高考落榜,盡管家庭困難,周圣銀仍鼓勵他繼續復讀。1983年周桂銀以優異的成績考取東北大學。隨后,老四周國銀和小妹相繼高中畢業,就業成家。 十年來,周圣銀和曾延玲總是把弟妹上學、工作和成家的事放在心上。隨著時間的推移,兄妹四個都擁有了自己的小家,各自的孩子也相繼長大成家,但十八口人都沒有離開周圣銀這個“大家”。在周圣銀的悉心經營下,一家人數十年如一日,兄妹情同手足,妯娌姑嫂親密無間,其樂融融。 一名老黨員,組建“黨員之家” 在周圣銀家,門框上“黨員家庭戶”的牌子尤為醒目,這是一家引以為傲的精神財富。現年63歲的周圣銀是一名有著39年黨齡的老黨員。年輕時作為信貸員的他,一心撲在工作上,對村民家庭的經濟狀況了如指掌,不管誰家遇到資金困難,他都千方百計幫助解決。為響應上級號召,他多次動員周桂銀回村辦廠。1994年,周桂銀、周圣銀創辦了泰興市真空設備廠,連續開發四項專利產品,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在周圣銀的影響帶動下,周桂銀也成長為一名共產黨員,1999年被組織任命為掛職的村黨總支副書記。2009年,企業建立了黨支部,周圣銀被推選為支部書記。他們的言傳身教深深地感染著子女們,如今,十八人的大家庭中有五名黨員。 一名老大學生,成就“書香之家” 上大學一直是周圣銀的夢想,但十年文革讓他錯失了機會。因此,無論家里多困難,他都堅定地支持周桂銀考大學。大學畢業的周桂銀回村辦廠、開發專利產品的舉動給全家帶來了勃勃生機,也給晚輩們帶來了求學的動力。短短十年中,一家出了五名大學生,被村里人戲稱為“大學生專業戶”。 一家企業,詮釋“博愛之家” 周圣銀常說:“家庭的愛,如果僅僅停留在家庭成員之間,那這種愛就是狹隘的愛。只有將愛延伸到親朋鄰里、單位同事、甚至陌路之人,才是高尚的愛。”周桂銀、周圣銀白手起家共同創辦了企業,企業做大后他們不忘回報社會,回饋父老鄉親。幫扶貧困戶,資助村組鋪設水泥路、橋梁改造、亮化工程,村里哪家有難,周圣銀家庭都會熱心幫助。 一個庭院,帶動一片“綠色之家” “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周圣銀一家崇尚綠色環保,追求清新愜意的田園生活。定期修剪的花草樹木千姿百態,映襯著整個庭院的勃勃生機。村民們從他家門口經過,看著干凈整潔的院落,無不心生羨慕。大家在交口稱贊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著精心打造移步換景的美麗庭院。不知不覺中,他們的村民小組已建成了一片各具特色的綠色家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