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江蘇省泰興市蹄疾步穩,扎實推進城市經濟高質量發展。2021年,泰興市GDP實現1273.44億元,再次上榜千億縣榜單。一般公共預算收入93.12億元,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排名第21位、2022全國縣域高質量發展百強第29位。 “水美則魚肥,土沃則稻香。”泰興市城市GDP高速增長的背后,是營商環境的不斷優化。長期以來,泰興市聚焦服務市場主體,堅持高位統籌、靶向攻堅、務實創新,確保實現營商環境建設“一盤棋、問到底、做到位”,辦事“不求人、不找人、不煩人”成為該市營商環境的鮮明標志。 當好“店小二”“急郎中”,主動作為解企憂 企業要大力發展,但也要符合城市建設的各項功能指標,這就導致了企業申報遇阻的情況時有發生。去年,泰興市新浦化學有限公司就遇到了這樣一件“煩心事”。 據了解,為拓展企業產業鏈,新浦公司擬實施年產50萬噸高性能氯乙烯聚合物項目,但專家對項目環評進行技術審查時,發現其不符合原規劃中對泰興經濟開發區的空間布局約束要求,審查未通過。對企業而言,項目環評審查未通過意味著該項目不能取得批文,更不能開工建設,前期所做的準備工作前功盡棄。一時間,新浦公司企業負責人急得焦頭爛額。 為解決企業面臨的難題,泰興市相關部門主動作為,向上級部門提出對泰興市“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實施方案進行合理調整,更新方案于2022年10月19日獲得通過,制約新浦公司審批的瓶頸被打破。一時間,泰興市建設項目環評報批迎來了“小高潮”,十余個重點項目環評紛至沓來。
營商環境既是“競爭力”,也是“生產力”,更是高質量發展的優勢資源和關鍵抓手。為助力企業及個體商戶發展,近年來,泰興市大力優化營商環境,相關部門化身“店小二”“急郎中”,主動作為,切實解決營商人員的難點、痛點。 企業、群眾“應辦”事項幫助辦、“難辦”事項簡單辦、“急辦”事項快速辦,正成為泰興市營商環境政務服務的新標準。為讓“難辦”的事不再難,泰興市于2021年成立了審批服務事項“協調辦”窗口,對于企業、群眾非自身原因“辦不成事”的問題,安排專人負責收集、派發、督辦,2021年共為企業群眾疏解難題180余件。 針對企業群體,泰興市搭建了泰興企業服務平臺,組織開展“企業家座談會”“三服務一優化走訪”等活動,堅持“走出去”和“請進來”相結合,與企業家、投資者深入交流,摸清項目進展和企業運營情況,梳理發展痛點難點問題和政策落實執行情況,切實推動解難點、疏堵點。通過機制體制創新,拿出“繡花功”,打出“組合拳”,推動企業疑難問題解決,使泰興市營商環境獲得蝶變提升,企業群眾對營商環境滿意度日益提高。 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惠企便民新舉措 “您好,您需要辦理什么業務?”在泰興市李灣村便民服務中心,陳先生一大早就來到這里,準備辦理自己即將開業店鋪的備案登記業務。以往,像陳先生這樣開業前的備案登記都要到泰興市政務中心才能辦理,但如今在“家門口”就能將大多數政務服務需求完成。 這項優化營商環境的新舉措,依托的就是泰興市建成的“三級四方”市鎮村聯動服務體系。“三級”是指覆蓋市鎮村三級,“四方”則是指村便民服務中心、鎮為民服務中心、市政務中心窗口、協調聯動中心四方的協調聯動平臺。有了所在區域的服務中心,鄉鎮居民不必再耗費過多的時間成本,大大方便了辦理政務服務的流程。 優化營商環境最終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為企業群眾服務、讓企業群眾滿意。據了解,針對營商環境中可能產生的各類問題,泰興市相關部門通過機制的不斷改革和優化,推出了一批惠企便民的特色舉措。 今年8月,泰興市發布優化營商環境4.0版,再度升級優化營商環境舉措,從2019年1.0版到如今的4.0版,四年“升級”四次,泰興市用行動詮釋了“營商環境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針對重大項目,該市組建項目審批服務聯盟,打造下聯園區代辦隊伍、縱聯部門審批隊伍、上聯上級涉審部門的“共同體”,實現“一個項目、一套班子、一跟到底”;在居配項目電力接入工程中,在全省率先實現外部接入費用由政府承擔;創新推出“泰貿貸”“科興貸”“信農e貸”等產品,不斷提升外貿企業、科創企業、涉農主體融資可得性和獲得感……這些舉措,正是近年來泰興市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動營商環境不斷優化的縮影。
同時,泰興市以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為突破,致力提升“網上通辦”“就近快辦”,不斷提高城市智慧政務水平。 在泰興政務服務中心,一臺機器讓辦理注銷登記業務的市民李女士驚嘆連連,“只需刷身份證,就可以登錄并選擇需要辦理的業務,不用排隊等號,非常方便。”據了解,ATM式工商業務自助辦照一體機集人臉識別、語音提示、拍照等功能于一體,實現了名稱自助申報、設立登記、變更登記、注銷登記、證照打印等注冊登記全流程一機辦理。只需全程跟隨語音引導操作,即可實現商事登記業務辦理“一站受理、一點辦結”,大幅降低了辦事企業群眾排隊等候、來回奔波的時間、經濟成本。 筑巢引鳳,實現城市與人才“雙向奔赴” 城市高質量發展,離不開人才的涌入。近年來,泰興市大力優化營商環境,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興起,產業轉型升級步伐加快。企業的發展,也釋放了更廣袤的人才需求。為推動人才與產業發展、城市進步同頻共振,泰興市樹立尊重人才、優待人才的鮮明導向,實現城市與人才的“雙向奔赴”。 邵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大學,是江蘇泰興新材料研究院的合伙人之一,2021年通過人才引進來到泰興。“在泰興不到一年的時間,我深深感受到了泰興這座城市的人文魅力,堅定了在這里長久發展的想法。” 據了解,江蘇泰興新材料研究院一半以上都是博士學歷,“含博量”超過百分之五十。邵博士表示,在畢業之初自己同樣也收到了來自上海的工作邀請,但相比之下,泰興提供的工作收入與上海大致相當,生活成本卻又遠遠低于上海,同時給予了他更多自由發展的空間。“正是出于這樣的考慮,我才堅定了決心,來到泰興發展。”
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興。近年來,泰興市不斷完善人才政策體系,積極實施各類人才扶持政策。出臺《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十條政策》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服務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提高人才專項資金至5000萬元,同步制訂26項實施細則,提升人才政策吸引力和支撐力。同時投資16.88億元,打造5萬㎡“象寓”青年社區、22萬㎡人才社區、100套人才家園,累計發放“鳳城英才卡”95張、購房券509萬元。 栽下梧桐樹,引來金鳳凰。“人才新政”的效應釋放,催生了青年的“聚合力”。隨著越來越多的年輕群體投身泰興、創業泰興、安居泰興,泰興城市發展也將未來可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