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以來,江蘇省泰興市全力推進強鎮富民產業,運用工業化思維,以農業園區建設為載體、龍頭企業發展為牽引、農業項目招引為動能,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落地生根,為強鎮興村富民注入源頭動力。鄉村振興實績考核連續4年蟬聯泰州第一,在江蘇省縣級市排名持續位列第一等次。 現在的泰興市,三農發展勢頭正盛:二產帶一連三,產業融合發展,多主體培育,奠定了農業產業融合基礎;多點發力,探索了農業產業融合新模式;多方式融合,構建了利益聯結新機制;多利益聯結,拓寬了農民增收新渠道。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正成為泰興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新亮點。
有了抓手,產業升級 泰興地區歷來是種植業與養殖業并重的平原綜合農業區,歷史上以盛產豬、油、酒而聞名。如今的泰興市,是江蘇省生豬養殖大市,對上海市場的供應舉足輕重。近年來,泰興全市年糧食種植面積127萬畝,年上市生豬61萬頭、水產品2.1萬噸。 豐富的農業資源,可謂農業大縣,但并不意味著農業強縣,如何將農業產業做大做強是關鍵。近幾年,泰興市借助長三角地理中心的有利位置和交通條件,實施了“強鏈、延鏈”戰略,在糧食加工、畜禽加工、果蔬加工三大產業板塊的基礎上,積極打造長三角地區農產品和食品保供基地,加快培育鹵味、快食、面點、果飲四大產業集群,為泰興農業發展尋找新的破題點。 2007年1月,泰興市高效農業在新街鎮白馬村的野蕩內萌芽。從100畝起步,到創建省級農業科技園、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省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今年1月又以全國第二的成績通過第四批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認定。
去年,泰興市現代農業產業園園區總產值實現101.33億元,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值達5.1∶1,園區內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出全市平均水平的33%,成為在全省乃至全國有影響力的農業高質高效引領區。 農產品加工方面,以“農”字做文章、“特”字引項目,泰興市加快推進農業公司化運作進程,逐步形成了以百匯農發、中農批、麗佳農牧等為代表的畜禽加工產業,以宇宸面粉、恒悅米業等為代表的糧油加工產業,以菇本堂生物科技等為代表的果蔬種植與加工產業,以江蘇延令、江蘇同源堂等為代表的銀杏加工產業。 產業鏈條不斷向后延伸,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務業向精細和高品質轉變,加快構建與園區農產品精深加工相適應的現代服務業產業體系,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科技信息、金融及服務外包等支撐性服務業逐步配齊。 牢牢握住龍頭企業所在產業的“火車頭”,牽住重大項目的“牛鼻子”,培大育強和招大引強并舉,強化產業聯動互補,推動了農業龍頭企業質量效益并加強了綜合競爭力。近兩年泰興市以“鮮食之都”產業定位,瞄準“長三角之胃”區域發展目標,向鮮食供應鏈的上下游延伸,借助園區之力,全力促進農業產業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加快步伐。
有了紐帶,利益共享 江蘇鮮時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主營冷鏈即食主食蔬菜加工項目,致力于鮮時蔬菜、水果沙拉、速凍食品等冷鏈即食食品的生產加工,服務于長三角地區餐飲連鎖、便利店、商超、學校等。公司總經理楊磊說:“公司運用從‘田園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模式,日供應5萬份標準團餐服務,目前每周從新街鎮采購蔬菜20余噸。” 為了有充足優質的蔬果供應,公司與附近的鄉鎮蔬菜合作社簽訂了合作協議,采用緊密型“公司+合作社”或“公司+農戶”的訂單種植模式,一年可助力農民增收3000萬元。 國家級龍頭企業江蘇三零面粉有限公司,一方面聯結農戶18.3萬多戶,推行訂單糧食收購55萬畝,提供2000個工作崗位,對接合作社數量達54個;另一方面通過訂單模式,實現種植品種的統一,進行質量把控,面粉質量價格都能得到提升。 產業融合,實現的是幾方都得益。種植戶能夠種得出,賣得好;加工者能夠獲得所需要的原料,從加工中獲得更大收益;消費者的食品消費需求能夠得以滿足。產業融合的一個重大作用,是解決好小農戶生產與大市場需求的對接,使得眾多小規模生產者能夠較好地滿足消費者對產品的要求。 除了這兩家公司,還有很多農產品加工代表企業正扎根泰興市,源源不斷地將各類農副產品從泰興市輸往全國各地的市場和門店。 拓寬致富道路,鼓起農民“錢袋子”。在新街鎮,以“農業企業為龍頭、農民合作社為紐帶、農戶為基礎”創建的現代農業經營聯合體,催生出了“1+1+1>3”的聚變效應。此外,通過契約式、分紅式、股權式等緊密利益聯結模式,增強了聯合體的凝聚力和競爭力。 泰興市現代農業產業示范園,突出聯農富農惠農,在共享發展上示范,發揮龍頭企業示范引領作用,推廣“公司+農戶”發展模式,讓百姓獲得土地租金收入、打工收入和更多的股份收入、經營性收入。園區現有高素質農業業主146人,其中本地業主58人,常年用工近3600人,60歲以上的占75%,年均打工收入1.6萬元,2021年園區核心村農民人均純收入高出其他村農民人均收入20%。 一直以來,泰興市堅持走產業興農之路,建立健全全市現代農業產業鏈上下游和鏈條間利益聯結機制,成效顯著。目前,全市共創建省級一二三產業融合先導區3個、省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個、泰州市級農業產業化聯合體5個,為農業農村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有了風景,興村富民 干凈寬闊的馬路邊,別墅林立;清澈的湖水,倒映著枝條搖曳的身姿;黃橋鎮祁巷村的村民悠閑地在路上散步,時不時會碰到三五成群的游客駐足路邊拍照,游客發出“這里真漂亮”的感嘆。 21年前,這里是一個負債200多萬元的貧窮小村。村黨委書記丁雪其說,老百姓信任他,選他做當家人,他一方面發展傳統優勢產業豬鬃加工,另一方面發展高效農業。祁巷村先后發展起小雜糧、花卉苗木、香荷芋等產業,同步提升的還有一片小南湖風景區。閑置的民房被改裝成溫馨的民宿,“駙馬宴”“祁巷八大碗”“素食八樣”等本地特色菜系成為農家樂的主推名品,吸引無數食客前來品嘗。 如今的祁巷村年集體經營性收入達356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萬元,村民心里樂開了花。 在濱江鎮新星村,漫步十里江堤,賞潮起潮落,觀云卷云舒,不時有白鷺落腳江畔。新星村擁有江堤岸線3公里,村內共有大小莊河39條。2019年,新星村積極打造生態廊道拓展區,以改善河道水生態環境為重點,實施農村生態河道建設。設置游園節點,河道中段建設親水平臺和人行橋,連接休閑步道,一河一景、一步一畫,在大江風貌背景下勾畫“圩上人家”美麗圖景。 近年來,泰興市立足本地特色定位,積極發展紅色鄉村休閑旅游和假日休閑旅游,創建省級主題創意農業園5家、省級農耕實踐基地2家、省級康美基地2家、泰州市級休閑旅游農業示范村8個。僅2021年,成功舉辦農事節慶活動30余場,全市鄉村過夜游客達5.8萬人次,鄉村旅游綜合收入達10.2億元,休閑旅游農業綜合收入達12.5億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