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承載青年夢想,青年引領城市未來。日前,泰興市舉行“青春泰興 智創未來”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啟動儀式,對外發布《建設青年友好型城市十條政策》和《實施人才強市戰略服務高質量發展十條政策》。 “當前,泰興的發展已經邁上新的臺階,既面臨轉型發展的重要機遇,也面臨新舊動能轉換的重大挑戰,致力高質量、奮進現代化,迫切需要更多青年人才。”泰興市委書記張坤說,我們將聚焦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不斷提升城市功能與青年的契合度,全方位營造多姿多彩的生活氛圍、文化氛圍、創新氛圍,讓城市“年輕態”、有活力、后勁足,使得廣大青年更好地與泰興共同成長、共贏未來。
政策引才,“雙十條”新政打造創新創業“夢工場”
在泰興,“人才強企政策”“創業券、創新券和購房券”“人才貸”……一系列政策持續優化人才生態,打造產才融合新環境。每年新引進高層次人才超600人、回鄉創業就業的本土人才達2000多人,一大批外地年輕人慕名前來“圓夢”。 引人關注的是,不久前發布的泰興人才新政“雙十條”,既是立足當前的務實之舉,更是著眼長遠的戰略之舉,每一條都 “含金量”十足,進一步激發城市活力、推進產才對接、促進合作共贏。圍繞“就業友好、創業友好、成長友好、生活友好、人文友好”五大工程,著力完善青年人才引育、扶持和激勵措施,增強人才吸引力,對帶技術、帶項目、帶資金落戶創業的頂級人才,給予最高5000萬元特別資助。 堅持將人才作為創新發展的最強引擎,泰興市大力實施“人才強市”戰略,近年來集全市之力,將高新區建設定為“創新特區”,搭建研發平臺、提供孵化空間、激活資本要素,引進中關村創投基金、毅達資本等基金管理公司和創投機構,逐步形成“人才+項目+資本”深度互動的良好生態。 據泰興高新區黨工委書記、管委會主任蔣杰介紹,園區累計入駐創新創業主體超800家,創新創業人才2000多名;在孵產業化項目46個、出孵產業化項目8個;引進博士以上人才280名,其中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重大人才工程入選者等國家級人才27名。 頗具特色的“1+1+1+N”發展模式,有“前途”更有“錢途”。具體來說,就是共建具有獨立法人性質的產業研究院,入駐一支高端人才團隊,設立一支產業投資(孵化)基金,孵化出關和落地一批產業化項目。江蘇中工高端裝備研究院總經理王長路說,如今,規模10億元的產業投資基金已經成立 ,初步建成年產500臺大中型高效大轉矩永磁電機生產基地,正聯合中國航天102所打造具有國內領先水平的安全實操培訓與應急演練基地。
平臺聚才,世界“單打冠軍” 背后站著一批院士教授
10月23日,一批院士專家齊聚泰興經濟開發區。作為全國最早的專業性精細化工業園區之一,泰興經濟開發區的創新元素到底有幾分?院士專家們一邊參觀一邊尋求答案。來到泰興新材料研究院,不少院士專家直言,這里有他們需要的答案。 作為研究院的直接建設者,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李亞棟親自講解: 研究院采用“政府引導、區企共建、企院合作、多元投入、實體運作”的聯動運作模式,擬建設小試研發、中試研發和儀器分析三個平臺,聘用專業人員管理,用于支持研究院項目的開展。未來5年,將力爭培育5個以上新材料產業方向的獨角獸企業,并引入大批領軍人才。說起研究院所帶來的好處,北京夏禾科技副總經理龐惠卿最有發言權,“我們能很方便地進行小試研發、中試研發和儀器分析。正是有著這樣的優勢,去年,總投資10.5億元的新型OLED材料產業化量產項目在園區開工,項目建成后可形成年產18.9噸的OLED發光材料和空穴傳輸材料的生產能力。” 最新統計數據顯示,泰興擁有創新型領軍企業1家,省級以上科技創新平臺80家,自主培養國家級人才2名,省“雙創人才”25名,市“雙創人才”153名,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產值比重達52.73%,涌現出8家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僅泰興經濟開發區就擁有氯乙烯、鋰電池電解液添加劑等17個世界“單打冠軍”產品。 “當前,泰興已成為全國38個GDP超千億元的縣級市之一,在增長極限的路徑轉型面前,我們有基礎、有優勢,也有能力、有信心,圍繞產城融合,著力打造沿江地區生產生活生態功能協同提升的標桿城市,在新發展階段獲得戰略主動、搶得發展先機。”張坤表示,泰興市將以國家創新型縣市和青年友好型城市建設為抓手,集聚各類創新要素和高端人才,培育各種創新中心和研發平臺,著力把泰興建設成“人才洼地”“創新沃土”。
筑“巢”留才,人才與城市共成長越來越有“國際范”
說起泰興,外籍青年專家拉丁很是欣喜,“這是一個‘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城市。”揚子鑫福技術員徐承志很是感慨,“我們廠的員工,十有八九來自外地,全家都定居在泰興。我們覺得,這里的幸福指數很高。”剛剛獲得省“雙創人才”稱號的李森博士說,“我走過世界很多地方,泰興的特色產業、科創平臺很吸引我,政府用心設立‘人才特區’和‘創新特區’更是打動了我。” 行走在泰興城,音樂吧、咖啡廳讓人置身大都市的感覺。夜幕降臨,博士俱樂部、國際交流中心、中格巴達果尼文化交流中心里,科創人員和朋友小聚,自得又充實。行走在黃橋小鎮,音樂湖、小鎮客廳、樂器產業集聚區和琴韻文化拓展區,一個個富有詩意的名字隨處可見。讓人耳目一新的是, 黃橋人不僅會造琴,還會拉琴、品琴,全鎮已有上萬人學過小提琴,就連“世界小姐大賽”這些年也辦到祁巷村村頭。 一顆顆年輕的心,一份份逐夢的激情。當記者走進泰興人才科技廣場時,創新創業的青春氣息拂面而來。產業苗圃、創業苗圃、人才苗圃、其他苗圃四大類10個專業苗圃頗有特色;中關村上海虹橋離岸創新中心、澳大利亞ARC技術交流中心實質性運營……“人才科技廣場是市委、市政府重點打造的‘新產業、新經濟、新模式’發展平臺,搭乘‘互聯網+’的時代快車,已成為社會各界青年才俊追逐創業夢想的堅實基地。”泰興市科技局局長丁曉江說。 張坤表示,泰興正聚力打造服務青年的“小氣候”,想青年所想,急青年所急,持續加強青年友好型城市軟環境建設,提升青年人才在泰興工作生活的體驗感、認同感、幸福感。下一步,將緊緊圍繞生產、生態、生活“三生融合”發展上下功夫,讓更多人才引得進、留得住、用得好,努力打造成為活力迸發的青年友好型城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