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部隊的磨煉是我創業的精神基石,作為一名退役軍人,我要堅守‘退役不褪色,退伍不退志’,闖出自己的一番事業。” 看著自己創辦的越街社區老人助餐點里,老人們正津津有味地用餐,高新更加堅定自己的信念。
2017年,在廣東打拼了5年的高新回到老家泰興,又一個創業夢想他渴望能在家鄉點燃。 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顯示,我國60歲及以上人口2.64億,占總人口18.7%;65歲及以上人口1.9億,占總人口13.5%。“人口老齡化是一個社會問題,一方面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來積極應對,另一方面也蘊含著巨大的商機,所以我一直在積極準備,適時地要進軍養老產業”,對于人生,高新說自己是一個規劃感和意志力都比較強的人。 2012年12月,26歲的高新服役8年后從海軍部隊退伍,在做白領和自己創業之間,他堅定地選擇了后者,把目光瞄向了珠寶行業。正是這次大膽的選擇,讓高新賺得了人生第一桶金。從十幾人的小作坊,發展成了一百多人的現代化工廠;從貸款借款缺技術,到如今年產值超2億。“看似順風順水,其實個中的艱辛只有我自己知道,廣州工廠能走到今天的規模,最關鍵在于堅持,心中永遠站著一個打不倒的自己,這是八年軍隊生涯留給我最寶貴的財富。”
得知高新有意在家鄉投資養老產業,街道負責招商的工作人員很快聯系上他,將他帶到了城郊的大生敬老院。簡陋的設施、寥寥無幾的老人,讓這里的三層樓房顯得空空蕩蕩,這樣的條件,連招商工作人員都有些底氣不足,“這是一家公辦敬老院,主要是接受五保老人,條件確實比較差,所以盼著你們這些鄉賢能將這一塊盤活起來”。 讓高新想不到的是,第二天招商工作人員給他送來了一大摞敬老院改進方案和投資優惠政策。“正是街道工作人員的真誠打動了我,他們很多設想和優惠條件,與我不謀而合,這讓我覺得在家鄉實現自己的第二個創業夢想非常靠譜,有底氣”,高新對回鄉創業過程中政府給予的大力支持心存感激。 2017年年底,大生敬老院成為泰興第一家公辦民營養老院。如今,這里已經熱鬧起來。營養配餐,讓老人們的餐桌豐富多彩;專業護理團隊,對老人的照料更加科學;打破只接受五保老人的局限,常住老人超過了一百人。每天一走進院子,就聽到老人們熱情的招呼,高新說他特別享受這個時刻,“我是把每一個老人都當成自己的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事實上他們確實是我的父老鄉親,只有真誠地付出,我的良心才能得到安慰,況且這還是我的一份事業。”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一家養老院的運營遠遠不能承載高新的養老事業夢,“養老院屬于一種固定場所的養老模式,但現在很多老人并不愿意住進養老院,他們更愿意留在家里,如何為這些老人服務好,把這一塊市場打開,十分關鍵”。 延令街道越街社區地處泰興老城區,外出求學和就業的中青年人員非常多,造成社區的留守老人、空巢老人也較多,加上低保、殘疾等特殊群體,給社區的養老治理帶來不小的難題。就在社區大感頭疼時,高新找上門來。社區黨委書記劉云至今還記得3年前她和高新第一次見面的場景,“當他跟我說,他愿意和我們社區合作,大家一起來將老人們照料好,那時候我很懷疑,他那么年輕怎么會來做老人的事業?差點把他當騙子打發了。后來我去參觀了他的養老院,聽了老人們對他的評價,才慢慢放下心,覺得他是認真的,我們也就大力支持他。”于是,高新開始打起了社區養老的組合拳。 社區養老第一式:助餐。集中為社區內低保老人、殘疾人、三無老人提供午餐,每人收費一元,其他老人收取六元,對行動不便的老人還提供送餐服務。每天在助餐點用餐的老人接近一百名。 社區養老第二式:跑腿。社區內不少老人腿腳不便,對水電、煤氣費的繳納,生活用品的購買,往往著實犯難。跑腿幫你忙,一個電話就到。兩名身著紅馬甲的工作人員不停奔忙,成了社區小巷里獨特的風景線。 社區養老第三式:智慧化。2021年9月,“越街便民服務數據平臺”上線,根據老人身體狀況,劃分服務等級,對其住所實施適老化改造,不僅提供助餐、助潔、助行、助浴、助醫等20多項居家服務,還有遠程看護、健康管理、24小時跟蹤服務。
助餐虧損嚴重,跑腿純屬義務,但這兩項服務讓越街社區的老人們一下子記住了高新,這個小伙子辦事靠譜。因此,今年一推出智慧養老服務項目,很快就有21位老人申請“入住 ”。 儲貴英老夫妻倆住在越街社區人才樓,兒子兒媳在國外工作,照料年邁的老兩口成了難題。“越街便民服務數據平臺 ”上線后,兒子第一時間就給他們報了名。如今,老兩口坐在家中也能享受便捷的生活。“只要我們一個電話,或者按一下床頭的按鈕,你們的工作人員就會過來,幫我們測量血壓,進行按摩,還為我們買東西、打掃衛生,你們的服務真的太好了。小高,我們就相信你!”儲貴英老人拉著高新的手,不停地為他點贊。 “值得了!”似乎不經意的一句,我們聽到的卻是發自心底最激動的自豪。“感謝家鄉為我提供的舞臺,感謝父老鄉親們的支持包容,允許我在這里‘折騰’一番,我感覺到自己越來越充實,也感到前面的道路越來越寬敞。” 這幾天,溫度驟降,這是老年人比較容易犯病的時節,高新反復叮囑他的團隊要加強對老人們的健康監控。忙碌過后,他打開筆記本,廣州和南京的智慧養老項目該加緊實施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