掃碼騎行,共享單車穿梭于城市干凈的道路上;電動車集中充電棚設進小區,“空中飛線”成為歷史;老小區加裝電梯,正逐步推進;公廁加大改造升級,電子地圖助力“泰方便”……文明,泰興人正用時代的內涵和高度標注! 創建為民,創建靠民,創建惠民。創建全國文明城市以來,泰興市委、市政府將其作為“一把手”工程,更作為一項久久為功的“民生工程”,開展了一場創建的“全民戰役”。隨之,“人民城市”的理念融入每一個角落,讓城市從“面子”到“里子”都發生深刻變化,創成全國文明城市提名城市。
“小微整治”扮靚城鄉“顏值” 在羌溪河濱公園內,市民們跟著伴奏翩翩起舞;涼亭廊道內,幾位老人悠閑地拉著二胡哼著小曲......人們悠閑地生活在這座美麗的城市中。 從前,公園內也有行人踩踏綠化、非機動車隨意停放等突出的不文明現象。主管部門聚焦治“臟”、治“亂”,緊盯小微問題,重點開展市容環境、公園綠地等專項整治,加大文明游園宣傳力度,讓公園做到管理常態化,城市環境也更宜人。 “小微問題整治”是一項切實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的民生工程。微整治、大民生,今年以來,泰興市聚焦開展物業管理“鞏固提升”行動,開展短板弱項集中攻堅行動,啟動“小微”問題百日整治行動,創新共建共治共享機制,曝光公職人員不文明行為……各項措施合力推進,“八大專項整治”深入開展,聚焦“小微”問題,用“繡花”功夫精細化治理城市,不斷提升城市“顏值”,增添群眾幸福感。
“紅色文化”增添“信仰偉力” 在泰興這片紅色沃土上,涌現出泰州地區第一位共產黨員沈毅、隱蔽戰線上的女英雄沈安娜、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等一批革命英雄,陳毅、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泰興戰斗過,著名的黃橋戰役、蘇中七戰七捷的重要戰斗都曾發生在泰興大地上。 “泰興是革命老區,紅色基因一直滲透在泰興人的血脈深處,在革命時期是這樣,在新時期的經濟建設中也是這樣,我們已連續20屆挺進全國縣域經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泰興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王亮介紹。在從紅色文化資源中汲取發展“新動能”方面,泰興的努力正收獲碩果。 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成為泰興黨史學習教育的“精神富礦”、“力量源泉”。在推進黨史學習教育中,該市充分注重以文化人、以史育人:組織“講紅色故事”、“唱紅色歌曲”、“訪紅色基地”、“讀紅色書籍”等紅色文化教育系列活動1000多場次;開展“理上心來——百年黨史大講堂”、強國一代學起來等宣講活動3500多場次;打造歌曲《當我別上這枚黨章》,廣播劇、淮劇、歌曲《楊根思》,紀錄片《沈安娜》等黨史題材精品力作…… 新思想引領新征程,新作為答好新考卷。在紅色精神的激勵下,圍繞助企、興村、惠民、提效、善治五大行動,泰興廣大黨員干部下沉一線,訪民情、解民憂,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推動了1071個“我為群眾辦實事”項目的實施。
“時代新風”擦亮文明“底色” 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宣堡鎮聯新村就被省市媒體贊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一朵新花”。如今,聯新村“新規約”采取“三字經”的形式傳播在村民中,通俗易懂,更加深入人心。 同樣,泰興市姚王街道的毛莊村也十分注重鄉風文明建設。隨著農村人居環境的改善,該村利用一幅幅不同類別、色彩斑斕的文化墻,宣傳弘揚創業致富、脫貧小康、美化家園、崇德善行等新風尚,打造了百姓家門口的“活課堂”,讓文明鄉風真正融入鄉村“肌理”。 思想進步帶動著行為進步,更能帶領一座城市的崛起。近年來,為弘揚時代文明新風、提升市民文明素養,泰興市積極開展 “星級文明戶”“最美泰興人”“十行百星”等推薦評選活動的開展,共評選出6300多名身邊好人、“草根模范”。為打通文明創建長效化、促進文明習慣養成的“最后一公里”,該市還拿出400萬元專項考核網格化專項管理,讓向上向善的星星火炬燃遍泰興大地,讓時代文明蔚然成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