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明生家庭,江蘇省泰興市黃橋鎮東進新村134號,義務照顧麻風病人的“愛心之家”。家庭成員5人,趙明生夫婦為退休職工,兒子趙小兵和兒媳伏秀英經營著一家婚慶公司,孫女趙恩潔是黃橋初中學生。這樣一個普普通通、其樂融融的五口之家卻演繹了感人至深的愛心故事,為社會弱勢群眾貢獻著他們的一份責任和擔當。
他叫趙明生,退休職工,家住黃橋,自愿與非親非故的麻風病康復者同吃同住、義務照顧他們的飲食起居。 2010年3月的一天,趙明生老人第一次來到濱江鎮“麻風康復村”的時候,盡管事先已經知道“麻風康復者”是沒有傳染性的,但還是跟大家一樣,心里一下子充滿了惶然、恐懼、惡心、想吐……可看看康復村里老人們的情形:有的穿不上衣服,用嘴巴銜著袖口往上拖拽;有的吃不了飯菜,殘缺的手掌綁著根飯勺舀著吃;有的長時間換不了藥物,身上的瘡口烏黑化膿、嚴重感染;腿部殘疾的只能坐著輪椅用腳點地慢慢挪著;下不了床的只能一動不動干躺著;出不了門的扒著門框眼巴巴地望著趙明生們,視線里滿含著希冀與渴盼。“如果這樣的病生在我身上,我是多么希望有人來幫幫我啊!”于是,趙明生當時就留了下來,并立即接受了一項任務,陪著三位老人去醫院看眼病。醫院里的眼科在三樓,趙明生一個一個背上樓,看完病又一個一個背下樓。晚上,躺在康復村的床上,盡管白天的勞動令他乏力,想想心里還有些毛毛的,但他卻感覺到從未有過的充實與快樂,他知道,這里今后就是他的家了! 于是,趙明生就和其他義工一起在康復村過起了日子:天蒙蒙亮就起床,幫助康復者們穿衣穿鞋、洗漱吃飯,自己吃過早飯后,再來幫助老人換洗衣服、包扎傷口,陪他們散步、聊天,幫他們準備可口的午餐、晚餐……精心護理著康復者們的生活。非但如此,三個月后,趙明生還把老伴張吉蓮帶進了義工的隊伍,和他一起做起了護理員。所幸小輩們能夠理解,盡管兒子兒媳做生意,孫女上初中,正是需要他們幫助照應的時候,但在夫妻二人從事義工的問題上,家人給了他們最大的支持。就在前不久,兒子住院動手術,張吉蓮也只是陪護了幾天,兒子出了院,她就回到了康復村,回到了她義工生活的“正軌”上。 康復院里有個宋奶奶,殘疾比較嚴重,眼睛也看不見,有段時間情緒特別低落,為防止意外,張吉蓮和其他兩個義工,輪流值班,晚上和宋奶奶在一張床上睡,和她拉家常、談心情,晚上拉她起身,慢慢地宋奶奶度過了那段特殊的時期。去年,趙明生夫妻在義工隊的安排下,來到淮安照顧一位已是彌留之際的康復者。這位老人已經幾天吃不下飯了,目光已經渙散,兩個鼻孔出氣多進氣少,身上、床上滿是糞便、尿液。趙明生夫婦不怕臟、不怕臭,立即給老人換衣服、洗床單、擦身子,又強掰開他的嘴巴一勺一勺給他喂飯……整整三個月,趙明生夫婦沒吃過一頓好飯、沒睡過一個好覺,心思全部都在老人身上。盡管老人最終還是沒能留住,但趙老心里已經得到了最大的寬慰,畢竟他們的辛苦換回了一個生命滯留了九十多天,生命的價值是永遠無法用數字來衡量的! 明月有情自無言,冰心一片在此生。當這個世界上絕大多數的人正沐浴著溫暖陽光的時候,另一部分始終在暗夜里或掙扎、或煎熬、或忍受的邊緣人群也正越來越真切地感受著水月清光的默默護佑,趙明生、張吉蓮夫婦正憑著一片冰心,默默奉獻著他們“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的余光、余熱、余生,力量雖綿薄卻越發堅韌,舉動雖平凡卻更顯不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