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黨和政府的關懷,讓我重新振作起來,通過自己的努力摘掉貧困戶的‘帽子’,相信今后的日子會越過越好。”近日,泰興市分界鎮王廠村見到村民殷秀芳對記者在說,她家是2015年建檔立卡貧困戶。她和老伴都六七十歲了,兒子患有精神重度殘疾。除了土地流轉費外基本無經濟收入來源,經常入不敷出。這兩年,殷秀芳把握住政府免費發放甜豌豆、花菜種子這個機會,將家前屋后的閑置土地全部利用起來,并經常向其他種植戶學習種植技術,兼做零工。“如今,家庭收入穩定,經濟狀況比以前好多了,也真正讓我感受到了幸福的滋味。脫貧之后,我也明白了一個道理,能甩掉了以前的苦日子,離不開黨和政府的好政策,也離不開幫扶干部的關心和幫助,同時也要靠自己去闖、去努力,這樣,自己的日子才會越過越好。”

分界鎮地處泰興市最東部,與如皋市接壤,是傳統農業大鎮。2016年初,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440戶2876人;村集體經營性收入35萬元以下的經濟薄弱村13個,其中省定經濟薄弱村1個。新一輪建檔立卡工作開展以來,分界鎮緊扣脫貧攻堅中心任務,通過督查、巡查、核查、暗訪壓實工作責任,推行“十個一”扶貧工作法,堅持精準落實幫扶項目、協調落實工作崗位、全力落實相關服務的“三落實”工作措施,努力促進低收入農戶脫貧和村集體經濟增收。到2020年10月,該鎮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的戶均收入達14500.77元,比“十三五”期初5637.33元增加了8863.44元,累計脫貧率100%。截止2019年底,13個經濟薄弱村的經營性收入均達35萬元以上,累計脫貧率100%。2020年,全鎮每個村居還都新增一個5萬元以上的村集體增收項目,持續穩定脫貧。

落實主體責任,護航脫貧攻堅
“十三五”期間,分界鎮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脫貧攻堅系列重要講話精神,堅決落實鎮黨委的主體責任,以決戰決勝脫貧攻堅戰為中心任務,乘趕超之風、舉全鎮之力,積極探索符合發展實際、注重已脫貧戶穩定增收的脫貧攻堅之路,扶貧攻堅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健全組織機構,落實“一崗雙責”。充分發揮鎮黨委在脫貧攻堅中的主導作用,壓緊壓實黨委班子及其成員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主體職責。
加強理論學習,提高政治站位。各級黨組織將脫貧攻堅作為“三會一課”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提高鎮村扶貧干部的政治站位,增強抓脫貧攻堅工作的責任感和使命感。
召開專題會議,落實方針政策。鎮黨委每季度至少召開一次扶貧工作專題會議,聽取匯報,部署安排工作任務,研究解決脫貧攻堅推進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困難。
做好書記走訪,遍訪不漏一人。鎮黨委班子成員對建檔立卡低收入戶逐一走訪,實際了解貧困群眾所思所想,所需所求,切實鞏固脫貧攻堅成效,做到真脫貧、脫真貧。
強化督查指導,確保工作實效。“十三五”期間,鎮黨委、鎮政府多次以通知、通報、交辦單等形式將督查問題反饋到村居和職能科室,督促整改。

壓實幫扶職責,助力脫貧攻堅
“十三五”期間,為持續做好掛鉤幫扶工作、助力保障脫貧質量、鞏固脫貧成果,分界鎮多措并舉、壓實幫扶責任、落實幫扶措施,助推脫貧攻堅工作更上一層樓。
加強組織領導,強化教育培訓。加強幫扶干部隊伍建設,分類組織鎮村干部、幫扶責任人扶貧政策、業務培訓,強化作風紀律教育,力促提高思想認識,轉變工作作風,提高工作能力。
配強幫扶力量,提高幫扶實效。鎮村選派年輕干部、優秀后備干部和企事業單位能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負責人、退休老黨員等進行幫扶,確保幫出實效、扶出效果。
嚴格季度走訪,壓實履職責任。鎮扶貧辦對各村居幫扶走訪質量運用平臺實時跟蹤督查,印發通報,督促整改,做到幫扶措施扎實到位,脫貧結果真實準確,切實化解各類風險隱患,確保幫扶對象持續穩定脫貧。
精準加力發力,幫扶成效顯著。5年來,累計幫助落實種植業項目1856個、養殖業項目43個、加工業項目4個,落實“六位一體”管護崗位28人、村級公墓管理1人、鎮殘疾人之家和趙莊殘疾人之家輔助用工20人,落實資金幫扶556戶64.6萬元。
強化督查力度,嚴肅執紀問責。明確鎮扶貧辦和鎮紀委加大對幫扶人員和鎮村干部扶貧責任的日常督查力度,對幫扶工作不到位,幫扶措施不精準等問題進行督查督辦,為落實扶貧責任提供了有力的紀律保障。

強化風險監測,聚焦脫貧攻堅
堅持以“四個強化四個突出”為重點,組織實施脫貧攻堅風險隱患排查,逐村逐戶逐項排查致貧返貧風險,鞏固提升脫貧成效。
強化組織領導,突出逐戶核實。對低收入農戶,緊扣“收入穩定”這個脫貧關鍵,細化七種類型,堅持登門入戶,走訪了解;對經濟薄弱村,逐村分析村集體經營性收入來源以及穩定脫貧形勢,研判持續增收可能性和新增項目增收可行性。
強化風險監測,突出問題整改。健全完善防貧動態監測工作機制,強化脫貧攻堅風險排查問題整改的督查檢查,印發《關于脫貧攻堅排查發現問題整改落實督查情況的通報》,督促問題及時整改到位。
強化統籌協調,突出節點推進。完善信息共享機制,加強與教育、住建、衛健、人社、民政、水務、醫保等部門溝 通對接,強化數據比對。對低收入農戶的脫貧收入可能存在登記不實、核算不準等問題,組織村居集中排查整改,逐戶過堂、重新核實。
強化目標導向,突出村級增收。一方面緊盯新增項目,召開增收項目過堂會,另一方面注重監測管理,鎮研究制定村集體經營性收入穩定增加實施方案。

精準脫貧舉措, 決勝脫貧攻堅
經濟薄弱村增收主要措施——盤活資產資源,實現“以產生財”。建立一套完整規范的租賃發包、資金收繳等操作流程,按照應進盡進的要求,全部進鎮農村產權交易中心招標。通過規范民主管理程序,實行事前把關、事中監督、事后跟蹤。從根子上堵塞村級集體資產資源管理中的漏洞。
用活土地資源,實現“以地生財”。采取村集體成員認可的經營方式,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實現土地經營收益最大化。2020年,全鎮各村可共收取土地流轉服務費80萬元。
提供有償服務,實現“以技生財”。集鎮及工業集聚區所在的分界、耿廠、長生、官莊通過為政府、企業提供物業、保潔等服務,增加村集體收入。
有效利用資金,實現“以財生財”。村有資金全部納入“現金池”,年產生利息收入30萬元,野廟、耿廠、王廠、湖頭與農商行協商,將大額資金以4%的年利率存入銀行,增加利息收入13.87萬元。
實施幫扶項目,實現“以扶生財”。七賢、官莊、開綠、南周、滕興等村利用村內建設用地建設標準廠房,每年可收取租金50余萬元;沿界、開綠建設為農綜合體,每年租金15.6萬元。在此基礎上,整鎮推進標準廠房建設,滕興、野廟、張竹、耿廠每年可增加集體收入36萬元。
強化稅源培植,實現“以稅生財”。鼓勵村居培植稅源經濟,實行稅收鎮村分成政策,村平可增加稅收返還收入不低于6萬元。
低收入農戶脫貧主要措施——加強結對幫扶脫貧。根據低收入農戶的基本情況、生產能力、致貧原困,有針對性地調整配齊幫扶單位、幫扶責任人,有任務性地落實幫扶措施,分類施策,精準施策,確保幫扶對象達到“一穩定兩不愁三保障”脫貧標準。目前,全鎮在冊幫扶責任人688人。
發展特色產業脫貧。以書記領題項目為載體,以合作社引領致富為平臺,統一供種、統一指導、統一收購,整鎮推進。從2017年起,每年發放甜豌豆種超1000桶、綠花菜種近400袋,可種植近700畝,低收入農戶可獲收入近400萬元,戶均可增收4000元。
促進轉移就業脫貧。開展勞動力創業富民培訓、五包就業培訓,提高低收入人群就業創業技能,將創業補貼、創業貸款等政策用足用好,幫助實現就業創業。2017年以來全鎮累計幫助170戶低收入農戶在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用工,平均每戶增收近萬元。
實施社會救助、政策兜底脫貧。按照“應保盡保”的原則,對符合納入社會優撫條件的全部納入,農村低保金、城市低保金、農村五保金全部按期發放到位,連續兩年鎮級配套資金超100萬元,每年發放臨時救濟金近20萬元;全鎮發放困難殘疾人生活補貼、護理補貼達800萬元;督促學校落實貧困家庭子女教育資助政策、合計資助在籍中小學生588人,減免幼兒園學雜費8.9萬元;2390名建檔立卡人員免費參加居民醫療保險,財政負擔近90萬元;所有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員全部享受住院“先診療后付費”、提升門診統籌待遇、提升大病保險待遇、健康扶貧補充保險等優惠政策,低收入人口住院自費比例7%左右;2017年起,每年投入11萬元,為550戶低收入農戶購買家庭財產綜合保險,為160個未標注脫貧人員代繳、補貼養老保險費用6.4萬元;到2020年,高質量完成危房改造239戶,為370戶低收入農戶免費安裝自來水;投入160萬元,為215戶低收入農戶鋪設了入戶硬質化道路;義購銀杏9816斤,365戶農戶獲益70155元;發放家用電器171臺;省級扶持的村集體增收項目,年收益的5%用于低收入農戶分配,幫助無就業創業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實現穩定脫貧。

脫貧攻堅奔小康,同心筑夢新時代。脫貧攻堅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莊嚴承諾,事關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向往的現實需求。下一步,分界鎮將繼續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脫貧攻堅的重要論述,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矢志奮斗、不懈前行,切實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確保小康路上一人不少、一戶不落,奮力書寫鄉村振興更加壯美的時代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