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銀杏村揚美名,一村兩株千年古銀杏。其一古樹大名‘步云塔’,東北緊鄰‘復興庵’。中外游客觀光拍照片,綠色寶塔美樹形。……”日前,江蘇泰興非物質文化遺產“泰興鼓兒書”傳承人、現年76歲的范正德,受邀為來自揚泰地區和鹽城的文藝界友人傳唱“泰興鼓兒書”,現場傳唱介紹了宣堡鎮銀杏村的千年古銀杏“步云塔",成為文藝界友人眼中的“老網紅”。
“我從小就喜歡傳統文化” “泰興鼓兒書”是泰興民間文化的寶貴遺產,極具地域特色,興于明代,盛于清代,表演形式古老而簡樸。鼓書藝人憑借一面鏜鑼、一個架子書鼓,運用泰興方言說唱和一招一式的表演,展示獨特的個性和藝術魅力,將說學擊唱做,匯合成一種美妙的藝術組合,給人以強烈的審美感受。 范正德說:“我從小就喜歡地方傳統文化和民間文藝,我們宣堡當時說唱鼓兒書最出名的是封集村的戴家玉老先生,當年他經常走村串戶,每逢節日、廟會、集市,說鼓兒書必不可少,我們老百姓在生產勞作之余常把聽鼓兒書作為最佳消遣,我也因此喜歡上了鼓兒書,上小學時就模仿戴老先生學唱鼓兒書,并從18歲參加文藝宣傳隊起,正式拜他為師,開始傳唱,這一唱就是50多年。”
“鼓兒書帶給群眾歡樂,也帶給我快樂” 2006年從孔橋小學退休后,范正德把最大的精力用在了鼓兒書創作和表演上,主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用匠心精神將傳承弘揚優秀非遺鼓兒書視為天職。鎮上、市里以及市外一些單位部門有什么公益活動,只要聯系邀請到他,他二話沒說就去參加,并按要求表演相關應時應景的原創作品。“喜看永安大變樣,環境整治換新裝,綠樹成蔭園林化,天然氧吧精神爽……”2017年7月份,在泰州市“百姓名嘴”宣講大賽中,當年72歲的范正德憑借鼓兒書《喜看永安大變樣》,以93.48分摘得一等獎第一名。他先后被評為泰興市十大百姓名嘴、泰州鼓兒書說唱技藝傳承人、泰州草根藝人、三泰方言達人。作為一名老志愿者,他于2020年7月受邀參加了在揚州舉辦的第四屆江蘇省志愿服務交流展示會。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間,范正德先后創作了《堅決打贏疫情防控仗》和《四個“要不得”要重點講》等鼓兒書作品,并制作成音視頻,以助力疫情防控。其中,《四個“要不得”要重點講》既通俗易懂,又要點突出,引人入勝,先后在“人民網”、“學習強國”平臺、騰訊視頻等刊播后好評如潮。他本人曾多次接受過央視、上海東方衛視等多家新聞媒體采訪。“從事鼓兒書傳唱,我最大的體會和感受是越來越喜歡這個傳統文化,她帶給群眾歡樂,也帶給我快樂。”范正德由衷地說。 “傳承發展鼓兒書我們一起加油” 范正德至今已創作了100多篇“泰興鼓兒書”作品,其中,他和“江蘇好人”朱筱樂在《老樂在線》微信公眾號上出了一個合集,收錄26篇與時俱進、原汁原味的“泰興鼓兒書”作品。因其創新將鼓兒書與黨的新時代理論宣講融為一體,讓傳統文化與黨的聲音融合“飛入尋常百姓家”,豐富了群眾精神文化生活,廣受干部群眾的歡迎。 據了解,泰興鼓兒書雖然是非遺文化,也很受群眾歡迎,但全市鼓兒書說唱傳人已不足20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現在老一輩說唱鼓兒書的藝人已漸漸衰老,新一代年輕人又不愿繼承,目前幾乎處于瀕臨滅絕的境地。針對這一局面,范正德近年來經常性到村居、到景區、到中小學校傳承弘揚鼓兒書。“傳承發展鼓兒書真正是任重道遠,我們要一起加油。”范正德說,“一方面,我們這些傳人要緊跟時代步伐,不斷創作一些弘揚正能量、傳遞真善美、鞭策假丑惡的作品,大力營造崇德向善、向上、向美的良好社會風尚;另一方面,也要積極推進鼓兒書等非遺文化進村莊、進校園、進課堂,爭取多帶幾個徒弟,加快培養傳承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