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郭寨、深呼吸”,是眼下泰興周邊地區游客的時尚之選。隆冬時節的江蘇泰州泰興宣堡鎮郭寨村,層林盡染,五顏六色。這里,成了白鷺棲息飛翔的理想地。不時,撲扇著翅膀奔跑在河邊的淺水里,把雪白的身影映在清澈的水中。這里,又成了攝影愛好者的圣地,三五成群,或獨自尋覓。
致力發展富百姓,勤政為民辦實事。10多年前,郭寨村卻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村、臟村。2005年,47歲的張國良,從宣堡鎮企業服務管理站書記、泰威開關廠廠長的位置上,回村擔任村黨總支書記。張國良發揮自己辦企業的特長,想方設法招商引資,先后招引6家工業企業來村發展,成功招引浙江、蘇州等地客商來村發展高效林業、花卉苗木,吸納本村及附近村的富余勞動力250多人,人均增加打工收入萬元左右,連續多年被評為“泰州市全面小康建設十強村”。他通過自己墊資、能人捐助和積極上爭等途徑,三年內籌集資金200多萬元,硬質化改造全村道路,實現村通組、組通戶、戶戶通。累計投入近800萬元實施了村莊環境綜合整治、村部大樓建設、農民休閑健身公園、村莊污水處理設施、綠化景觀節點、郭寨生態莊園等基礎設施建設,如今的郭寨村呈現出“村在樹中顯、綠在水邊生、人在花中行”的生態景觀,先后被評為國家級生態村、江蘇省新農村建設先進村、省綠化模范村、省最具魅力休閑鄉村、江蘇省三星級康居示范村。
組織創新強管理,黨員骨干強起來。張國良把經營企業的經驗,運用到村組管理中,大膽探索,積極推動社會管理創新,整合村無職黨員、計劃生育中心戶、治安中心戶等社會管理力量,在全市率先推行了黨員中心戶制度,黨員中心戶們積極參與村土地流轉、秸稈禁燒等各項中心工作,協助調處各類矛盾糾紛,“有事就找中心戶”已成為該村的口頭禪,這一基層管理模式受到相關部門的充分肯定。從2012年8月份起,他又探索聚合黨員中心戶、村民代表和社會能人,依托黨小組成立了6個功能型黨群服務社,吸納社員132人,從而實現了黨員聯系服務群眾的全面有效覆蓋。現在,黨員中心戶和黨群服務社兩項制度已在泰州市、泰興市全面推廣。
打鐵就得自身硬,甘做群眾貼心人。“發展村級經濟,帶領村民致富,關鍵靠黨員和干部,打鐵就得自身硬。”張國良堅持認為。他極力說服和鼓勵時任村黨總支副書記的葉書明,帶頭流轉土地300多畝,作為花卉苗木種植的試驗田。隨后,他又組織村組干部“走出去”觀摩學習,讓黨員干部成為解放思想的“先行者”,先后引導成立了泰興市益民苗木、賽眙龍蝦養殖、凌云苗圃、新生苗木等合作社6家,保持合作組織的生機與活力。“貧困群眾最苦,我們要把共產黨的溫暖、把村干部的關愛真正送到群眾身邊。”擔任郭寨村黨委書記后,張國良始終情牽困難群體。他自費捐助10多名貧困兒童上學,每年拿出數千元幫助村民解燃眉之急……擔任村干部以來,張國良沒有在村財務報支過一根香煙錢,相反,有的公務活動,張國良甚至自掏腰包買的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