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張15年前的舊報紙火了,上面刊登著我國探月三步走計劃:“3年內,一顆屬于中國的衛星將開始繞月飛行;6年內,中國月球車將在月面軟著陸;2020年之前中國研制的機器人將把月壤樣品采回地球。”如今,正是在2020年,整整15年后,嫦娥五號返回器攜帶著月壤返回地球,圓滿完成任務。在其他國家都沒有如期完成目標時,中國按照三步走計劃,一一實現了目標。“嫦娥之父”葉培建感慨道“我們實現了我們的承諾,我們沒吹牛。”
“我們沒吹牛”體現的是中國共產黨人為了理想努力奮斗、持之以恒的執著;展現的是航空航天科學家們不達目的不罷休、求真務實的干勁;涌現的是中國人民艱苦卓絕、迎難而上的拼搏。“我們沒吹牛”是對不看好聲音的最有力回答;是對取得成績的最樸實展示;是對未來可期的最堅定底氣。我希望,也相信,這樣一句話將會出現在越來越多的領域,嫦五凱旋,“我們沒吹牛”;逐夢遠航,“我們不吹牛”!
為了能夠矢志不渝地說出“我們不吹牛”,必須要在仰望星空的同時腳踏實地。海子曾經說過“要有最樸素的生活和最遙遠的夢想,即使明天天寒地凍,路遠馬亡。”嫦娥五號探月凱旋而歸,是每一位航空航天工作者拂去繁華、略去浮躁,埋頭扎根在實驗室潛心研究的結果。大膽提出假設后需要成百上千次的實驗去驗證,為了完成探月夢想,幾代航天人廢寢忘食、夜以繼日,數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孜孜不倦,正是這份務實肯干的腳踏實地讓中國的星辰大海夢成為現實,讓一切不可能成為可能,讓中國可以驕傲地喊出“我們沒吹牛”。
為了能夠堅定不移地說出“我們不吹牛”,必須要在沖刺夢想的同時講究方法。俄羅斯有句諺語“巧干能捕雄獅,蠻干難捉蟋蟀。”良好的方法能使我們更好地發揮運用天賦的才能,而拙劣的方法則可能阻攔才能的發揮。科學中難能可貴的創造性才華,由于方法拙劣可能被削弱,甚至被扼殺;而良好的方法則會增長、促進這種才華。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漫漫探月路,每一個“時間表”,每一張“路線圖”,都是航天科學家們在精敲細琢后,找到了正確的方法、正確的路線,才能保證探測器成功發射、不偏離軌道,才能讓失誤率降到最低,才能讓嫦娥五號帶回月球土壤,凱旋而歸。中國航天業能夠取得這樣舉世矚目的成績,正是因為抓住了事情的關鍵,找到了針對性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如期完成預定計劃,將一張藍圖繪到底。
為了能夠鏗鏘有力地說出“我們不吹牛”,必須要在追逐夢想的同時勇于創新。C919振翅高飛、“復興號”打造中國速度、“天河”創造超算記錄、“墨子”領跑量子科技、“北斗”完成全球組網、5G領跑世界、嫦娥奔月凱旋而歸……一系列成就都告訴我們創新是第一生產力,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科學技術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國家前途命運,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深刻影響著人民福祉”。 我們每個人都要在逐夢路上淬勵自己的創新思維,多思考新方法、新途徑、新機制,用創造力造福人民,用創新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保駕護航。
“我們不吹牛”不是簡單的一句話,其背后蘊含的底氣和自信需要我們艱苦奮斗,腳踏實地,講究方法,大膽創新。如今,“十三五”收官在即,“十四五”藍圖即將展開,新時代帶來新夢想,新夢想激勵新作為,讓我們奮楫逐浪迎跨越,逐夢遠航不吹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