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泰興市素有銀杏之鄉美譽,而位于東北邊的元竹鎮成莊村為銀杏砧板生產銷售基地。近年來,成莊村搶抓機遇,以“支部+電商”闖路,率先破冰,帶動傳統農業及手工業轉型發展。2020年,成莊村網店共有49個,電商銷售額達7800萬元,為近500個村民提供就業機會,農民人均收入2.7萬元,獲評江蘇省電子商務示范村。
面臨困境,危中有機 成莊村一直盛產銀杏砧板、搟面杖、米箱等特色木制品。多年來,主要運輸到周邊市區實體店或市場上售賣,不溫不火。隨著時代變遷,信息化的普及,人們的生活及購物方式發生巨變,傳統的“提籃小賣”掣肘著發展,同時大眾化的產品,市場也趨向飽和。出路何在?成莊村村干部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積極探尋新思路新產品。
十多年前,村民成進華經營銀杏砧板,有自己的銀杏砧板加工廠和實體店。2017,成莊村銀杏砧板因傳統技藝精湛、木紋細密、經久耐用,受到央視《舌尖上的中國3》欄目組青睞。節目播出后,銀杏砧板的訂單暴增。成進華敏銳地察覺到蘊藏的商機。于是,趁熱打鐵,擴大產能和品種。在鎮村干部的鼓勵下,成進華又在淘寶注冊了一家網店,銷售砧板、搟面杖、白果等。同時,成莊村依托實體店,成立了泰興市第一家農產品電商服務站。 支部+電商,引領奔小康 如何增強基層黨組織在農村電商中的政治引領和服務功能,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2016年底,元竹鎮黨委批準成立成莊村農產品電商聯合黨支部,吸納周邊電商黨員25人加入聯合黨支部,以組織覆蓋推動工作覆蓋和服務覆蓋。4年來,共發展16名電商從業者成為入黨積極分子,3名電商從業者成為黨員。“如今,老百姓思想觀念轉變了,思路拓寬了。不光埋頭種田,也抬頭看路。”成莊村黨總支書記成建房說。
典型就在身邊,學得上、用得著,元竹鎮周邊村莊紛紛進軍電商行業。2019年,全鎮新發展電商27個,銷售額近億元,帶動1000多村民家門口就業。成進華說:“黨支部引領,黨員參與搭建電商平臺,優質農副產品能銷往全國各地,覺得很有成就感。” 服務平臺,創業驛站 按照“掃盲班—提高班—實操班”三級培訓模式,從電子商務平臺的選擇、注冊,到電子商鋪的排版裝潢和產品的圖片展示,再到產品的包裝和物流,元竹鎮為村民打通了一條通往電子商務的陽光大道。服務站成為村民解疑釋惑、排憂解難的“加油站”。村民成峰主營一家養雞場,通過電商平臺,銷售老母雞、草雞蛋等農產品,他說:“以前線下銷售,路子不寬,銷量上不去,現在通過網絡平臺銷售,可以賣往外省市,年收入能增加3萬多元。”服務站成立以來,泰興市已組織實地參觀學習600余人次,組織創業培訓16批近500人次。村民紛紛通過電商平臺從事農產品電子銷售。
“以支部的力量為創業村民服務,為老百姓找出路、謀發展,正是‘支部+電商’導向所在。其他各村,因地制宜,鼓足干勁發展特色產業,共同致富奔小康。”元竹鎮黨委書記周偉表示。現在,蘆筍、銀杏果、香荷芋、黑豬肉、姜曲海豬肉、黃牛肉、老母雞、草雞蛋等,又成為當地主打的農產品。每天,成莊村民都在忙碌,勤勞致富內涵更豐富,路子更寬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