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今年正式施行了,上次舉辦講座,發的宣傳冊你們有沒有看啊?”“我們看了,宣傳冊子里面關于物權的、婚姻家庭的、繼承的,這些方面內容都有,通俗易懂啊。”在江蘇泰興宣堡銀杏森林公園,不少百姓圍坐在一起,觀看法治文化下鄉演出。泰興市織密法治“三張網”,推進鄉村治理邁上新臺階。
法治宣傳服務到戶,織密鄉村治理“普法網” “全街道43個村居300名‘法律明白人’,完成了民法典、土地法中涉及的征地拆遷、家庭婚姻、家庭贍養、財產繼承、婦女兒童維權、勞資糾紛、農民工維權等相關法律知識培訓。”泰興市司法局濟川司法所莫輝生介紹。以民主法治村創建為載體,泰興組建了一支由行政執法人員、司法業務骨干、執業律師等組成的“普法幫幫團”,開展“普法基層行”“鄉村法律課堂”等。建立了村干部、村“法治帶頭人”聯系戶制度,詳細了解村民法治需求,利用法治講堂、法治學校、法治宣傳欄等,組織形式多樣的學法活動。2020年,組織“法律明白人”“法律網格員”培訓61次3200余人次,舉辦法治講座、法律咨詢等110余場、發放普法宣傳冊2萬余份。
法律顧問助力發展,織密鄉村治理“服務網” “我這個事一直不知道怎么處理。在司法所和村法律顧問的幫忙下終于得到解決,我們一家都滿意。”沈某高興地說。沈某在工廠打工時,不慎造成左手手臂粉碎性骨折,因后期住院治療費用與廠方產生了矛盾糾紛,司法所及村法律顧問為沈某辦理了法律援助。2020年12月7日,沈某拿到了后期治療、務工等費用3.5萬元。在泰興,全市充分發揮348個村(社區)法律顧問作用,規范法律服務內容和流程。村法律顧問圍繞農村產業發展、農村綜合治理,定期開展村務法律體檢。根據村民法律需求,律師以不定期坐班和預約點單形式開展法律咨詢服務,對行動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預約上門服務。
糾紛化解共促和諧,織密鄉村治理“平安網” 大生村的錢某和李某都年過古稀,也是30多年的鄰居,因屋后不足4平方米的土地使用權發生糾紛。2020年5月,在“鄉賢和事佬”及相關部門的多方努力下,由村委會出資購買兩棵銀杏樹種在爭議土地上,錢某和李某雙方握手言和。泰興市做實16個鄉鎮(街道)348個村(社區)人民調解委員會基礎性工作,常態化開展矛盾糾紛排查,發現問題及時就地解決。依托鄉賢理事會建立“鄉賢和事佬”,發揮鄉賢影響力優勢,幫助調處化解疑難復雜矛盾糾紛,逐步形成“村級調委會+鄉賢和事組”的聯防聯調模式,真正實現矛盾糾紛就地解決,“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疑難復雜糾紛調處,集中力量“一條龍”保障。2020年,全市各級調解組織共排查各類糾紛3.41萬件。 “促進鄉村產業發展、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化解基層矛盾糾紛,離不開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我們將著眼基層群眾法律需求,不斷完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推動鄉村振興貢獻法治力量。”泰興市司法局局長孔兵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