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鴨成群,房前屋后瓜果香;綠色生態,青山綠水交通暢;腰包鼓鼓,勤勞致富奔小康。在新農村,這樣的場景,或許是許多村民最直接的夢想。在江蘇泰興市宣堡鎮郭寨村,就有這樣一位追夢者——劉書明,他不僅自己打造出一片苗木種植基地,大力發展苗木種植業,還盡其所能為村民們傳授技巧,引領村民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退伍不“褪色”,勇做創業路上領頭羊 1981年冬季,報名參軍,當兵四年后退伍回家。先后做過建材門市負責人、商業公司經理,事業發展得順風順水。然而心里掛記著村民共同致富的他,毅然辭職,回到郭寨村擔任了村黨委副書記、村委會主任。擔任村干部以后,劉書明主動轉型摸索致富之路。立足銀杏之鄉的實際,他發現發展高效規模林業空間廣闊,于是自籌資金,流轉本村50畝土地,成立了益民苗木合作社,開始苗木種植。但由于對其它品種規格的苗木栽植管理經驗不足,當年損失了幾十萬元。盡管如此,劉書明并沒有放棄,他南下北上,向專家請教失敗原因,同時請專業人員指導種植,自己加強苗木知識系統學習。在他的努力下,合作社形勢越來越好,不僅招引了大量客商相繼落戶,使本村剩余勞動力迅速向二、三產業轉移,也使村級集體經濟得到壯大和鞏固,從而使村兩委能夠集中能力辦大事、辦實事。
贈“魚”不如授“漁”,愿做富農路上奉獻者 如今,合作社產生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十分明顯,與此同時,劉書明主動分享創業經驗,提供創業幫助,帶領村民從事苗木創業,同時接納苗木小戶。苗木成長需要一個周期,少則一年半載,多則兩至三年,甚至更長時間。在苗木的成長過程中,發展林下經濟,包括養殖雞鴨鵝等,立體種植,著力提升品質,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十分顯著。梅埝村的欒澤明原本承包村里土地種植蔬菜,受市場不穩定以及災害天氣的影響,他的菜田收入并不高。欒澤明便來到劉書明這里“拜師學藝”,經劉書明分析,他改種了日本矮麥冬,劉書明手把手教會種植方法,第二年,欒澤明的麥冬就獲得了十萬元的收益。
功成不忘本,爭做振興路上推動者 劉書明的苗木產業越做越大,事業的成功,市場和管理的眼界更加開闊。隨著各地城市的快速發展,風景類綠苗和樹木大量增加,劉書明又把目光瞄準了交通工程類的樹木,迎來了又一個發展春天。2018年度,劉書明榮獲“全國百名杰出新型職業農民”稱號,這對他是鼓勵,又是鞭策。他帶領更多的村民抱團闖市場,真正把苗木產業做成郭寨村及周邊村民致富支柱產業。2019年,益民苗木合作社實現年銷售1000萬元,年盈利200萬元。每年帶動就業一千多人,農民打工人均年收入2萬元。對有勞動力的貧困人員,優先安排他們就業,其中低收入農戶52個,已經全部脫貧。對于村里的孤寡老人、五保戶、特困戶等特殊群體,劉書明自掏腰包幫助他們,每年資助3到5名貧困生,幫助他們完成學業。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我愿意在鄉村振興中當好‘尖兵’,引領創新創業,為鄉村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劉書明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