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江蘇泰興張橋鎮大力開展“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促進廣大干部與少數民族群眾手拉手、心連心、交朋友,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共同致富奔小康。 營造“家”的溫暖,種下團結幸福樹 張橋鎮現有回族、苗族等21個少數民族,共計152人,分布在94個家庭中。全鎮上下開展“結親周”活動,鎮村兩級黨組織書記帶頭作表率,主動上門認親戚,每人結對聯系1戶少數民族家庭,雙方共填“同心圓夢聯系卡”。主動延伸服務觸角,用足用活勤走訪、相互學、多活動、真幫扶“四大載體”,整合各條線、科室資源,廣泛開展送政策、送法律、送技能、送溫暖活動,奏響了暖冬行動、春風送崗、夏送安康、金秋助學“關愛四季歌”。 訴說“家”的情懷,結出火紅石榴籽 張橋鎮用好周一升國旗、村民大會、道德講堂等載體,開展“深讀精講”;靈活采用茶余飯后讀一讀、聚會聊天說一說、家庭會議念一念、知識競賽比一比等形式,開展政策“微宣講”;開展“一對一”、面對面的政策宣講。農閑時,組織村里的少數民族同胞開展“看歷史、游家鄉、愛祖國”參觀學習主題活動,前往泰州白馬海軍紀念館、楊根思烈士陵園,組織少數民族家庭子女參加冬令營、夏令營,讓他們知曉革命歷史、時代變遷、幸福含義、祖國恩情。以多才多藝、自立自強的土家族裴海霞老師為典型,建立“裴海霞少數民族工作室”,開展手工編織、育嬰師、電商、縫紉等培訓。
激發“家”的共鳴,演繹和諧交響曲 在張橋鎮,少數民族同胞成立了志愿服務隊。疫情防控期間,與普通黨員一道肩并肩、日夜堅守在村居第一線;文明創建中,她們帶頭宣傳文明禮儀知識,成為鎮新時代文明實踐活動成員。在傳統節日期間,少數民族同胞主動發揮專長,展示民族特色。農忙時節,結親干部紛紛來到村里幫助“親戚”收割、運輸。張橋鎮通過“張橋微訊”公眾號等平臺,宣傳“民族團結一家親”活動,講好民族團結故事,不斷擴大活動社會效應。同時,張橋鎮還設立“紅石榴講堂”,采取“大宣講+微宣講”等形式,鼓勵村干部、少數民族同胞做“網紅”、當“主播”,將黨的聲音、民族融合故事傳入千家萬戶。 “下一步,我們將緊緊圍繞小康路上不掉隊,畫好民族共同富裕‘同心圓’,打造具有張橋特色的‘紅石榴家園’品牌,一起推進鄉村振興。”張橋鎮黨委副書記洪榮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