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好戲連臺:由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推薦名單中,泰興花鼓榜上有名。為紀念抗美援朝特級戰斗英雄楊根思犧牲70周年創作的歌曲《楊根思》,獲江蘇省第十四屆“五星工程獎”。以全國勞模黃橋鎮祁巷村黨委書記丁雪其為原型創作的情景劇《銀杏飄香的地方—齊康之歌》廣受好評。圍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創作歌曲、朗誦、快板等文藝作品20多件,書法美術作品40多件,凝聚起抗擊疫情的強大動力。
送文化 聚人氣 冬天的夜晚雖然有些寒氣,但張橋鎮匡莊村的百姓大舞臺前卻暖意融融,聚滿了前來觀看演出的人們,他們圍坐在舞臺周圍,興致勃勃地等待著演出開始。謳歌抗疫英雄、獻禮建黨100周年、決勝全面小康等主題的歌舞、小品、快板輪番上演,三句半《移風易俗樹新風》、小品《孝敬老人頂呱呱》等節目引起了觀眾的強烈共鳴,燦爛的笑臉匯聚成一股文化惠民的清泉,浸潤著百姓的心田。演員們精彩的表演與臺下觀眾熱情的喝彩交相呼應。“今天真是太過癮了。希望以后多舉辦這類活動,讓我們村民的生活更加豐富多彩。”看完演出后,張橋鎮匡莊村村民張大爺意猶未盡。
這樣的歡樂場景,在2020年泰興市文化惠民演出中俯拾皆是。一年來,泰興市組織1支專業團隊、20支業余團隊在全市所有村(社區)開展“我們的中國夢 文化進萬家”文化惠民演出420場,周周覆蓋、村村覆蓋。一支支“文藝輕騎兵”將舞臺搭到田間地頭,將演出送到群眾家門口,將歡笑聚到群眾心頭,以歌曲、書畫、小品等喜聞樂見的形式,講述一個個鮮活動人的故事。“深入基層進行演出,既是向群眾展示技藝的機會,也是各惠民團隊向群眾學習取經的好機會,‘送戲下鄉’送的不僅僅是文化,更是文明的種子,這顆種在群眾心頭種下的種子,會一天會生根發芽,結出碩果。”泰興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副局長劉立新說。 種文化 接地氣 “只要一有時間,咱們歌劇團的同志就一頭扎進農村,搜集逸聞趣事,為新作品積累素材,對群眾‘胃口’才能更有‘看頭’。一部好的作品除了精妙的構思,更重要的是貼近人民群眾,讓人民群眾點單。2020年以來,各惠民團隊共新創小戲、小品等30余件,其中有不少創作反映了農村熱火朝天的生活。”泰興市歌劇團團長劉文文介紹。
“這些作品說的就是咱們自己的身邊事、身邊人,代入感強,很容易引起共鳴。群眾都說現場看戲比電視上好看多了。感謝政府的惠民政策,讓我們能夠在自家門口看到這么精彩的表演。”濱江鎮仁壽村黨總支書記于達寶感慨。“文化下鄉”不僅為基層群眾奉獻了精彩的文化盛宴,更是將“送文化”與“種文化”相結合。近年來,泰興市不斷創新公共文化服務機制,開展“一對一心連心”文藝志愿者走基層活動,依托各類專業人才隊伍,開展“一對一”結對指導文化服務,2020年35名文藝志愿者培訓100多場次。通過舉辦培訓班、下鄉指導等,挖掘文藝苗子、培養農村文藝骨干,打造全市多元化、高素質、高水平的文藝服務團隊。 興文化 潤民心 “今天農家書屋有讀書分享會,去晚了就沒有座位了。”泰興市張橋鎮楊莊村村民王桂堂早早地就叫上鄰居,快步走向村里寬敞明亮的“農家書屋”。村民王桂堂就是在書里找到了解決的辦法,提高了蟾蜍養殖的存活率。農家書屋是農村青年的“自習室”,是村民脫貧的“致富屋”,是村民豐富知識的“充電站”。“像楊莊村這樣的農家書屋,泰興有349個,總藏書共計581315冊,2020年累計為各鄉鎮街道提供8720冊書籍。目前,泰興市16個鄉鎮均已建成圖書館分館。”泰興市圖書館館長周曉季介紹。
泰興市文化館傾力打造線上公益藝術培訓“空中課堂”,推出書法、聲樂、舞蹈等各藝術門類的60期視頻教學課程,讓廣大群眾“宅”在家里也能輕松學藝術。與此同時,積極打造線下文化公益培訓,每年均有近萬人次參加。“原來只是抱著試試看的態度學習電鋼琴,但很快就被老師們認真、細心的教學態度感染了。”王蘭仙是文化公益培訓電鋼琴班的一名學員,在公益培訓班學習已有兩年時間,從過去的“門外漢”,到現在能夠輕松彈出多首曲子。 “新的一年,將根據省廳‘萬場活動進農村’要求,開展豐富多彩文化活動。同時,完善藝術創作生產引導激勵機制,精心選材,創作文藝精品,文化為民、文化惠民、文化樂民,為百姓幸福‘加碼’。”泰興市文體廣電和旅游局局長殷建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