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組織找我談話的那天,我激動得整晚沒睡著。班長對我說,入了黨就是一輩子的事了。我年紀大了,記性差了,但我永遠不會忘記我是一名共產黨員!”今年已經91歲高齡的王文清老人回憶入黨時的情景,依然激動不已。1948年7月20日,19歲的王文清在他的故鄉——江蘇泰興珊瑚區耿家園村應征入伍,擔任步槍手。此時,正值解放戰爭的關鍵時期,王文清即跟隨部隊奔赴山東參加了著名的濟南戰役,后又轉戰各方,三次三等功串聯起了他7年的戎馬生涯。
一腔熱血,第一次榮立三等功 濟南戰役一結束,淮海戰役便打響了。王文清回憶道:“1949年1月10日,部隊發起總攻,戰士們像潮水一般涌上戰場,我的任務是送彈藥,子彈從頭上飛過,我的帽子被打飛了,子彈擦過額角,血流到眼睛里,但我還是要沖。一個個昔日的戰友被擊中,在身邊倒下了,熱血凝固了。”說到這里,王文清忍不住捂臉嗚咽,當年呼號廝殺的場面,仿佛在這安靜的空氣中隱隱浮現。“但我肯定不能退縮,我不怕死,只有及時將彈藥送上前線,戰友們才有生存的希望。”同年4月,他又參加了渡江戰役。王文清的大腿被敵軍子彈擊中,皮開肉綻,血流不止,他咬牙摳出了彈片,撕下衣服草草包扎傷口,繼續沖鋒。面對裝備精良的國民黨軍隊,王文清和戰友們抱著必死的精神沖鋒陷陣,贏得渡江戰役的勝利。戰后,王文清被授予三等功。 視死如歸,第二次榮立三等功 1950年3月,在渡海登島作戰中,王文清勇于爭先,虛心向當地百姓請教,迅速掌握了開船技能,并主動為前線輸送彈藥。但他并不滿足于運輸,而是和戰友一起扛著炸藥沖鋒陷陣,頂著敵人的槍炮火光將炸藥扔進了敵人的碉堡并成功將其炸毀,為部隊戰斗贏得了主動權。1950年4月,王文清憑著英勇無畏的表現,再次立下三等功,并經由事務長和班長介紹,在戰場前線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他擲地有聲:“戰場上就是要有不怕死的精神。雖然我年紀小,但當時下達送炸藥包、火箭筒等任務時,我都爭著前去。一句話,就是不怕死。”
勤奮好學,第三次榮立三等功 1952年,王文清轉為通訊兵。在寧波為期八個月的部隊文化學習中,他努力奮斗,求知若渴。從一字不識到能讀報刊文章,文化成績始終在同班名列前茅,讓他獲得了軍旅生涯的第三次三等功。然而屢獲軍功并不是人生終點。1953年,王文清又奔赴抗美援朝前線。在朝鮮戰場上,他和戰友們藏在漢江邊上的坑道里躲避敵軍的轟炸,但那里距離漢城只有100公里,隨之而來的是糧食和水源的極度匱乏。唯一的水源被敵軍控制,想要喝到水,就只能趁著黑夜,把汽油桶背在背上,悄悄從草地里爬過去。一旦能夠得到水,就趕緊站起來往回跑。“這條取水的路,是用戰友們的生命鋪就的。我作為通訊兵,沒有取水的任務。但我們一到晚上,就爭先恐后用命去取水。整整十幾個月,食物就只有壓縮餅干,我們就是這樣過來的。”王文清老人談及這場艱苦卓絕的戰爭場景十分從容平靜。
1955年,王文清光榮退伍。退伍后,他回家務農,結婚生子,生活中時時教育子女,繼承發揚艱苦奮斗、不畏強敵的優良革命傳統。如今,王文清老人依然精神矍鑠,參加黨支部的遠程教育學習和固定主題黨日、黨員志愿活動,主動向周圍群眾宣傳黨的方針政策,經常站上講臺為村里的留守兒童講述自己的戰斗經歷,讓他們感受往昔歲月的殘酷和如今和平生活的來之不易,盡自己的努力為家鄉的發展貢獻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