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書》有言:“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寧。”近年來,泰興市在做大財政“蛋糕”的同時,從群眾最需要、最直接、最關心的問題入手,實施了一批看得見、摸得著的惠民工程和民生項目。 翻開財政賬本,2016年至今用于民生領域的財政資金近300億元;累計投入資金45億元,穩步提高城鄉居民養老和醫療待遇,確保泰興市基本社會保險覆蓋率達98%以上、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續繳費率達95%以上;持續完善財政資金保障機制,累計投入12億元,突出對特困群體的托底保障,城鄉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提高至680元/人·月……從這些數字折射出這樣一種變化:泰興市正在建立以民生為導向的財政政策體系,圍繞解決民生問題來確定財政投入方向,不斷加大公共衛生、義務教育、社會保障以及各項社會事業的投入力度。
堅持控支出、優結構,滿足民生幸福新期待 “我們現在是趕上好日子了,幾萬塊錢的醫療費,自己只要掏千把塊,對我們農村居民來說,可省了不少,特別是現在還可以先看病后付費,免去了我們的后顧之憂。”日前,在市三院,記者遇到了正在辦理出院手續的河失鎮居民李愛群,雖然住院大半個月,但結賬時的花銷讓他有點驚訝。面對“驚喜”,他直呼意想不到。 李愛群的驚訝源于從去年起泰興市提高的醫療救助標準:特困供養人員、孤兒符合醫保政策范圍內的個人自付費用仍為全額救助,建檔立卡困難人員納入救助范圍,救助比例為70%,僅此一項,市財政增加支出3000萬元。 堅持財政收入“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念,著力支持社會發展和解決民生問題,讓全體人民享受改革發展成果和公共財政的陽光,成為近年來我市財政工作的最大亮點。今年以來,泰興市堅持“公共財政就是民生財政”的發展思想,盯緊人民群眾“急、難、愁、盼”,把財力更多向民生領域傾斜。全面落實各項就業創業扶持政策,推動就業創業服務由“廣覆蓋”向“高質量”轉型。圍繞“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累計投入2.39億元,全面落實生均公用經費、各教育階段學生資助、高考獎勵、教師獎勵性補貼等政策。投入2.65億元,大力支持北片區和黃橋新城學校建設;投入1.76億元,支持學校改擴建和維修改造等,不斷提升教育優質均衡化發展水平,確保“兩個只增不減”的要求落到實處。圍繞“更可靠的社會保障”和“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穩步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至每人每月165元,惠及22.3萬人,實現“九連調”。落實基礎養老金動態調整機制,增發高齡人員養老待遇補貼,惠及16.8萬人。實施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累計發放價格補貼和臨時補貼4200萬元。投入4.07億元,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至每人每年580元。投入8.86億元,支持人民醫院醫療大樓和中醫院、婦幼保健院項目建設。投入4180萬元,支持衛生醫療機構設備購置和鄉鎮衛生院提檔升級,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 堅持抓重點、補短板,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 全面深化財稅改革,創新財政體制機制,是管好“錢袋”惠民生的關鍵舉措。在中央、省市財政改革頂層設計框架下,市財政局圍繞財政體制、財稅政策、財政管理進行一系列改革創新,在做大“蛋糕”的同時,更加注重分好、分勻“蛋糕”,把支持打好三大攻堅戰作為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大任務,走出了一條現代財政助推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路子。 今年,泰興市不僅加強資金和項目對接,切實避免“資金等項目”的現象,而且聚焦向環境污染宣戰九大攻堅行動,進一步充實生態公益基金盤子,大力支持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城鄉綜合環境整治工程,助力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支持農村活水工程建設,大力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推動加快構建“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鄉村水環境,促進“生態河道”長管、“活水工程”常清。同時,完善財政資金保障機制,突出對特困群體的托底保障,支持以產業扶貧帶動經濟薄弱村增收致富,確保特定對象不受疫情等影響而因困致貧、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確保全市范圍內脫貧攻堅目標任務如期實現。全市245個經濟薄弱村集體經營性收入均達18萬元以上,可支配收入均達35萬元以上,“兩不愁三保障”全面達標。
由惠民生到促增長,由保基本到促改革,泰興市財政努力從“民愿民盼”中尋求民生共享的最大公約數,最大限度地釋放改革紅利,以超八成的財政支出積極打造幸福泰興,編織起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網,把黨和政府執政為民的理念落實到千家萬戶,書寫了一份溫暖人心的民生答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