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幾口人?住了多久了?”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工作啟動后,河失鎮人口普查員葉瑞蘭走進居民徐文學的家中,戶主信息、家庭成員、人口變化情況……她一一核實,并通過智能終端設備錄入和網絡上傳,整個過程十幾分鐘,較為便捷。
江蘇泰興河失鎮人口流動較大,人戶分離情況較為普遍,本次人口普查中,全鎮劃分為262個普查小區,313名普查員分工統計54800名居民的信息。目前,人口普查進入信息比對階段,無論是工作進度還是數據的準確度,河失鎮都走在全市前列。“這主要得益于我們有一位經驗豐富的普查指導員葉瑞蘭,她的諸多‘老經驗’,幫助普查員們多快好省地做好這次普查工作。”河失鎮人口普查辦業務主任周茜介紹。 “上門的時候,身穿藍色小馬甲,佩戴普查員證,手握給住戶的《一封信》和《保密承諾書》,這樣就能很好地打消住戶顧慮,規范操作。”剛進入人口普查入戶登記時,葉瑞蘭對全鎮普查員的要求,就是首先要取得居民的信任和配合,這樣才能保證采集數據的真實性和準確性。
農村普查工作具有其特殊性,白天留守老人多,晚上居民休息早,加上很多老人對外出務工子女的信息提供不很詳實,這給普查工作增加了難度。對此,普查員們克服困難,鉚著勁兒往前沖,葉瑞蘭更是帶頭沖鋒在前,起早貪黑去敲門、電話微信不停歇,只為能在最短的時間里獲得第一手資料。“為了提高普查精準度,我們一般請住戶出示戶口本,確保做到不漏記;對于有無空掛,會去查詢派出所的內部資料;對于信息不詳處,反復電話回訪。”作為在鄉鎮農經和統計一線工作了34年的葉瑞蘭,她十分熟悉農村情況,并參加了第六次人口普查。但對比十年前的人口普查操作,葉瑞蘭說,這次普查的內容多了,電子錄入的方式也很新潮。提升普查精準度,關鍵還在普查員,帶著真誠敲門、用心登記每一項信息。
從今年年初人口普查準備階段,到現在的具體入戶登記階段,葉瑞蘭始終將自己積累的經驗,不厭其煩地傳輔導給普查員們。特別是針對入戶摸底實際操作中可能會出現的問題,對普查員“點對點”業務培訓。入戶登記以及長表登記的時候,葉瑞蘭陪著普查員入戶登記,每天晚上都要工作到凌晨才回家。對于現場梳理出來的新問題,一起討論,總結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再推廣。做好人口普查工作,就是為城鄉發展的現狀“畫像”。葉瑞蘭提出“在前期將所有工作做踏實,保證信息的準確性,后面的工作就輕松了”的理念。為此,她主動聯系河失鎮派出所、計生、國土、民政等部門協同合作,將人口信息條分縷析,讓社區“底冊”更為清晰全面。為了摸清“家底”,她和其他普查員一起,將戶籍、出生、死亡信息按照具體地址分配至相應的建筑物和住房單元,對于一些戶籍地址為已經動遷的建筑物或無法與實地對應的,統一放在后期建立的虛擬建筑物和虛擬小區里集中重點核查。
“在大數據時代下,科技和創新帶給我們的很多便利,挑戰也隨之增加,我們更應該與時俱進。”葉瑞蘭坦言,“第七次普查”有一些新的做法,包括電子設備采集、數據實時上傳、行政記錄比對等,這對鄉鎮普查員來說,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秉持著“辦法總比困難多”的實干精神,葉瑞蘭和她的同伴們勇于迎難而上,特別是對于一些在外務工的居民,都是趁著周末回家休息的時候,預約普查員上門登記信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