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熹微晨光,走進江蘇泰興分界鎮開綠村,見流水潺潺,聞稻香陣陣,聽鳥叫蟲鳴,新時代新農村面貌與紅色文化交相輝映。近日,開綠村獲評“全國文明鄉村”稱號。
激活紅色文化因子 弘揚革命先輩遺志 “周家父子兵,革命不要命,不怕放火燒,為了老百姓······”70多年來,在開綠村一直流傳著這樣一首歌,家喻戶曉、老少皆會、口口相傳,紀念革命烈士周開祿。在開綠村,活躍著一支由多名老干部組成的“銀發志愿宣講隊”,將烈士的事跡一代代傳送下去。70多歲的老干部顧新禮退休后,第一件事就是進村入戶走訪踏勘,搜集各類關于周開祿烈士的事跡,為了保證史料的真實準確,他還專程跑到市檔案館查證資料。考慮到村民、孩子們的接受程度,80多歲的退休教師周昌凱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編寫了一份宣講稿。精彩的英雄故事、生動形象的宣講,“銀發志愿宣講隊”所到之處都會引起熱烈反響。“我們要發揚先烈們不怕艱苦、不怕犧牲的精神,學好知識,為努力報效祖國而準備著。”小學生徐少洪表示。在新建成的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里,在小學生的課堂上,在鄉村大講堂上······宣講志愿者們用真實生動的革命故事,鼓勵黨員、群眾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努力把這片熱土建設好。講紅色故事,翻歷史新篇。隨著脫貧攻堅戰打響,開綠村激活了厚重的紅色基因,全村逐漸形成了學習和弘揚“紅色文化”的氛圍。
推進開綠文化新風 煥發鄉村振興活力 唱一首紅歌、頌一段紅色經典、讀一段紅色家書、講一個紅色故事、看一部紅色短片······在每次固定主題黨日活動上,開綠村黨員干部積極參與“品味家書、錘煉黨性”活動,在傳承紅色家風、弘揚革命精神的美德中做表率,自覺將道德理念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修正自己的行為準則,在紅色熱土上營造風清氣正的社會風尚。以史育人、以文化人,在推進鄉村振興戰略中,開綠村梳理傳統與現代、繼承和發展的關系,以紅色智慧弘揚紅色精神,大力推進開綠文化新風建設。每個周末,開綠村的農家書屋里都坐滿了前來學習文化知識的村民和孩子,全民閱讀走進了農家書屋,成為美麗鄉村文化新景象。每當夕陽西下,在開綠村“百姓大舞臺”上,娛樂休閑的村民載歌載舞,吟唱新時代農民新氣象。每逢節假日,“一村一場”惠民演出將特色文化活動推上新臺階。農耕文化、民間技藝、鄉風鄉俗······處處洋溢著開綠特色的文化信息,激發農民自辦文化積極性,也激活了開綠村鄉村振興新活力。“不斷加強農村公共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以紅色文化為抓手,融合新農村建設新時尚,合奏出鄉村振興與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的交響樂。”開綠村黨總支書記周玉春說。
營造鄉風文明氛圍 增強村級經濟能力 從小聽著周開祿的故事長大,每一位開綠人骨子里都流淌著一股熱血,繼承革命先輩的遺志,把開綠村建設得更加美好。紅色文化精神引領開綠人蹚出了新時代鄉風文明發展的新路子。在農村,喜事鋪張浪費、白事相互攀比的現象曾經是不少村民的煩心事。為破除陳規陋習,樹立文明新風,開綠村成立紅白理事會后,制定了紅白理事會章程,出臺了《移風易俗村民公約》,既有效遏制了浪費現象,減輕了村民負擔,又理出了互助節儉新風尚。返鄉能人王紹富建起惠民吉慶會所,村民辦事既有了面子,又不鋪張浪費。此外,開綠村還開展文明戶、文明家庭、好人好事評選,建立“美德善行榜”,定期開展“道德講堂”,向群眾傳播和弘揚社會正能量,讓文明之花開遍鎮村每個角落。現在,全村農業合作經濟組織4家、小農場8家、農業企業2家、民營工業企業9家。
鄉風文明是鄉村文化的集萃。開綠村依托精神文明建設的推動力、紅色文化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圍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開啟新征程,描繪著新時代新開綠“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麗畫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