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劉,最近怎么樣?天冷了,來縫縫補補的人不少吧。但就算再忙,也得注意自己身體啊。”近日在江蘇泰興濱江鎮洋思村,正在安置小區忙活的劉志琴又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村干部戴月霞。提起這名“熟人”,劉志琴似乎有很多話要說。
老有所靠:風雨過后“都挺好” 劉志琴今年70歲,是濱江鎮洋思村孫元組村民,年輕時意外被蛇咬傷后落下了殘疾;女兒孫晶肢體三級殘疾,找工作曾頻頻碰壁;丈夫是家里主要勞動力,2017年因患食道癌去世…… 2016年,戴月霞了解到劉志琴和其女兒情況后,立即開展幫扶工作。“辦法總比困難多,還有我們呢!”簡單的話語,溫熱了劉志琴的心。她下定決心,要靠自己的辛勤勞動摘掉貧困的帽子。“戴主任知道我曾經學過裁縫手藝,幫我在安置小區設了個縫補鋪,接些縫補的活兒,把日子過起來。隨后,她又聯系了在城區開超市的遠親,為女兒安排了合適的工作崗位。”劉志琴說。然而,好景不長,2019年底,23歲的女兒肌張力障礙病加重,不能上班。在花樣的年紀忍受著病痛的折磨,女兒逐漸自卑,情緒不穩定。劉志琴能做的,也只有停下縫補鋪的活,寸步不離地在家陪著女兒。 2020年4月,泰興市人民醫院醫生建議孫晶到上海去重新看病。劉志琴心中十分憂慮,撥通了村干部的電話,當晚村里幫忙聯系到上海瑞金醫院的腦神經科專家,并號召洋思村村干部帶頭捐款,帶動全村村民和鄰村群眾奉獻愛心。“孫晶病情好轉后,村干部陪她去市醫保局辦理醫保報銷事宜,我們也還清了向親戚借的錢。鎮村領導的關心,讓我這個困難家庭渡過了難關。”劉志琴告訴記者,現在,她依舊開著縫補鋪,女兒身體也基本康復,經村干部介紹,在離家不遠的廣告公司上班,既學到技能,也有了一定的收入,穩定脫貧。
除幫助特殊困難對象外,在今年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洋思村兩委以真情和實際行動溫暖了群眾的心,獲得了村民的點贊。“主動上門,為行動不便的老人,送去生活用品和防疫物資。為60周歲及以上老人發放尊老金,并成立居家養老服務組織,定期開展居家養老上門服務。”洋思村黨總支書記戴印琴表示,今后,村兩委將時刻把老年人的冷暖掛在心間,積極主動為他們排憂解難,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 老有所養:生活掉進“福窩窩” “有吃的,有穿的,生病了還有人給看,這是掉進米堆里的小康生活!”在濱江鎮馬甸敬老院,百歲老人葉美霞是個“香餑餑”,不僅因為她年紀大,更重要的是耳不聾、眼不花,樂觀心態讓她成了院里的“百歲笑星”。可剛進院時,老人面色萎黃,氣喘吁吁,幾個人好不容易一寸一寸地把她攙扶進屋。“遭罪啊,這么大年紀了,還來干啥?”老人落座便一句長嘆。許阿姨半跪在她膝前,笑盈盈地說:“奶奶,有我照料您老,大福還在后頭哩,盡管享受吧。”輕柔的話語像一絲絲細雨,滋潤著老人干涸的心田,寬慰安撫著老人。葉奶奶的面孔松弛了,展露出了慈愛的笑顏。現在的葉美霞看到人就會夸上兩句:“這里有三好:有蛋、奶、牛肉,吃得好;房子像賓館,冬暖夏涼還有電視機,住得好;發衣服和鞋子,穿得好。”
濱江鎮根據鎮情,在資金投入、夯實基礎、養老服務、創新模式、完善政策上下功夫,全面推進養老服務社會化,構建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醫養融合為一體”的養老服務新體系,不斷提升全鎮老人供養水平。“為做好醫養結合工作,我們為全鎮24962名60歲以上的老年人逐一體檢,并建立了個人健康檔案,摸清家底。掌握每位老人的健康狀況,因人而異,及時提供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從社會上聘請了有護理從業資格的專業人員,編入醫護人員行列,對老人實行全天候24小時隨叫隨到式養護服務。改變了過去老人之間相互照顧,但又照顧不周的窘狀。”濱江鎮黨委副書記、鎮長黃峰介紹,至目前,全鎮現有養老機構4家。每家養老機構不是自建了醫院,就是與醫院緊密相鄰,“醫養融合”工作走在全市的前列,成為了該鎮養老事業的一大亮點特色。 老有所樂:人間晚晴“夕陽紅” 文娛生活作為養老的重要組成部分,也越來越受到社會的關注。濱江鎮興建了含有多種健身器材的文化休閑廣場和社區(小區)綠地,供老年人休閑鍛煉。同時,定期安排藝術團走進村、社區和敬老院進行文藝演出,豐富老年人閑暇生活,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丁文龍老人今年已經93歲了,別看他年齡大,每天可忙著呢,白天甭想在他房間找到他!早上晨練,風雨無阻,天氣晴朗時在室外做伸展運動,下雨天就在室內健身房鍛煉;上午再和幾個興趣相投的老人,聽聽戲曲聊聊天;吃完午飯后,一場小麻將是必不可少的。78歲的蔡奶奶,總是帶領一些老人在四合院內跳健身舞,隨著音樂的節奏,自然地扭動起來,雖然動作不是很整齊,但是臉上卻洋溢著燦爛的笑容。通過不同形式的文娛活動,充實老人們的精神生活。在濱江鎮敬老院,根據老人們生活習慣開展健身鍛煉、康復訓練、看書讀報,滿足品茶聊天、摜蛋打牌、練習書法、聽戲下棋等興趣愛好。 楓葉當紅時,人間重晚晴。受益于以居家為基礎、村居為依托、機構為補充、醫養相結合的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在濱江鎮,越來越多的老年人正在感受到濃濃關愛、融融暖意。“我們除了硬件設施的持續加大投入,為老服務的觀念上也與時俱進。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讓每個老人都能在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上改善,讓老人們有更大的獲得感、滿意感和幸福感”。濱江鎮黨委書記蔣益公表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