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牌樓市場的菜攤商戶,都注意到了街對面的“新顏”。舊貌是一座“82年”的街道小型公共衛生間。因為年代久遠,以及獨特的濃郁氣味,而被如此戲稱。
昔日,這里門口羅雀,只有四牌樓市場里的商戶到這邊來解決內急問題。而現在,因為不用再“捂著鼻子進去,踮著腳尖出來”,這條環城西路上的其他商戶或市民,也會騎車過來如廁,來來往往,十分熱鬧。 廁所常常被視作衡量社會文明的標志之一,這其實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一方面,廁所硬件建設,對應著一個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另一方面,如廁文化,也是一個城市文明程度和市民素質的體現。 公廁舊貌換新顏,在泰興老城區內“遍地開花”。泰興老城的部分廁所,建設年代久遠,設施設備老化;空間狹小,透氣性較差,導致附近市民群眾如廁體驗差。 小廁所,大民生。2020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榜,泰興市位居第24名。蓬勃朝氣的經濟發展,有力助推民生發展。為改變老城區糟糕的如廁環境,我市投入320萬元,啟動3座一類、以及51座二類以下公廁升級改造工程。“廁所革命”就是補齊民生短板。
升級后的廁所,地面整潔、空氣清新。但筆者還是觀察到一些不和諧的畫面,有家長讓小孩踩在大理石臺面上玩水;上完廁所不沖水;衛生紙丟進馬桶造成堵塞……保潔員只好像陀螺那樣清掃個沒完沒了。 如廁環境得到改善,還需要文明的如廁習慣來維持。在2020年世界廁所日(11月19日)來臨之際,筆者呼吁全社會倡導文明如廁理念,抵制粗鄙如廁行為,養成文明如廁習慣,“從我做起,文明如廁”,形成健康向上、文明和諧的廁所文化。 廁所文化的創建,實際是一種城市新文化的成長,當它真正成為對生活質量要求的自覺表達時,這一城市的細節才是城市文明成就的凝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