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期間,無錫火車站給使用老人機、手機沒電、無微信、無手機、不會操作等無法出示健康碼的旅客開通“無健康碼通道”,這引起了網友的廣泛點贊,同時呼吁更多的公共場所能為老年人提供便利的聲音也越來越大。 進入移動智能時代,手機支付、自助掛號、網絡約車等帶給年輕人無限便利的同時,給老年人帶來了很難跨越的數字鴻溝。截止2019年年底,我國60歲以上的老人,約有2.54億,2020年3月,我國網民9.04億,其中60歲以上的僅占6.7%。發展成果應由人民共享,如何推動解決老年人智能技術困難、讓老人們享受到時代發展的紅利是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讓治理多一點精細。城市是人民的城市,城市治理歸根結底要以人為本,讓生活在其中的市民能夠充分感受到幸福感和獲得感是治理的目的。所以,治理“必作于細”,不能圖方便、圖省事就過分強調數字化。普及健康碼,但給老人提供紙質通行證;自助掛號火車線上搶票,要給老人留下綠色通道;無現金社會,永遠記得給一扇現金支付的窗口。 讓服務多一點溫暖。老年群體對于新生事物并不是持完全否認態度,可以看到,在抖音、微信等平臺活躍的老年人越來越多。大部分老年人并不是不愿意接觸新技術,而是沒有學習途徑,缺乏技術依靠。因此,社區、志愿組織、老年大學等應當將資源更多地向為老年群體提供數字技術輔導和智能產品操作幫助傾斜,消除老年人的“觸網”顧慮。 讓技術多一點情懷。智能產品操作之復雜令人膽怯,一些APP的注冊登錄采集信息之繁瑣令人心煩,大量軟件研發為了迎合年輕人的取向而忽視老年群體需求令人失望。企業在設計研發智能產品時,若多能從老年群體角度出發,以符合老年人興趣、簡便操作為目標導向,定能在日益龐大的老年人團體中挖掘到廣大市場,也為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提供了幫助。 我們終將成為老人,為現在的老人爭取體面的活法,就是為未來的我們爭取更有尊嚴的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