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個記者節到來之際,網絡上一些微博大V、點擊量較高的公眾號也紛紛熱鬧起來,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自媒體成為新媒體中的一大主力,都有機會體驗一把“無冕之王”的日常。 時代,成就舞臺第21個記者節到來之際,網絡上一些微博大V、點擊量較高的公眾號也紛紛熱鬧起來,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自媒體成為新媒體中的一大主力,都有機會體驗一把“無冕之王”的日常。第21個記者節到來之際,網絡上一些微博大V、點擊量較高的公眾號也紛紛熱鬧起來,在這個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者的時代,自媒體成為新媒體中的一大主力,都有機會體驗一把“無冕之王”的日常。 相比于傳統媒體,自媒體發聲更加自由、多元,因為有了大眾的參與,更能夠快速地抓住受眾的興趣,從而吸引更多的群體,比如《吳曉波頻道》、“papi醬”等都可以被稱為是自媒體界的教科書,以自己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呈現給受眾各種信息,兼具了趣味性和教化人心的作用。 微博、微信、抖音、快手等各種平臺,只要注冊就可以寫文章、發照片、拍短視頻,以最快的速度自由地表達自己的觀點,甚至可以根據自己的心情隨意點評。自媒體的產生對于創作者來說無疑是機遇,有了發聲的平臺和展示的渠道,同時我們也要看到,自媒體的興起為輿論監督提供了另一種方式,鏡頭對準在一些無法聚焦到的地方,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傳統媒體的不足。 機遇,“載舟”亦“覆舟” 所謂林子大了,什么鳥都有。也正是因為自媒體的自由度過高又包羅萬象,能夠發揮其作用者有之,利用來謀私欲者亦有之。當前,有部分群體以自媒體為平臺賺錢、博眼球,為了實現自己的目的不惜制造出一些夸張、虛假、嘩眾取寵的言論和視頻來博取關注。這類自媒體善以幼兒、教育、食品安全等直戳民眾關注的題材,人為地歪曲事實,制造看點,引起共鳴,惡意煽動公眾情緒,形成輿論審判。大部分受眾先入為主的觀念影響,即使官方媒體隨后澄清事實,但是往往謠言的傳播力度遠在真相之上,造成謠言已經滿世界跑的時候,真相還在穿鞋的尷尬局面。曾幾何時,有人發出“自媒體時代,真相離我們越來越遠”的感慨,讓很多人大呼深有同感。如2018年轟動一時的麻毛雄案例,麻毛雄從2013年從事自媒體行業,通過發帖刪帖收取費用,借“輿論監督”之名敲詐勒索23起,涉案金額高達80多萬元。像這樣以消費大眾情感來謀取私利的行為,不僅將輿論導向引入歧途,更侵犯了公眾的合法權益。 行穩,方能致遠 盧梭的《社會契約論》中有一句話:“在世界各國的民族中,決定他們愛憎的,不是天性,而是輿論”。這也充分凸顯了輿論導向的重要性。輿論監督需要自媒體發力配合,但是需要的是有責任心、有正義感的自媒體,而不是渾水摸魚的江湖郎中。自媒體的行為需要自律,也離不開他律。 首先政府及主流媒體及時發布真相,從源頭上控制住流言發展的趨勢,并進行正向引導。職能部門要拓寬對自媒體監管空間,及時發現失德失實行為,采取相應的懲戒措施;同時對自媒體進行能力培訓,借助專業化培訓提高自媒體的綜合素質,厘清自由言論和權力的邊界,引導自媒體理性客觀參與到輿論監督中。 自媒體自身應該加強自律,要以社會利益為重,切莫因看重經濟利益而顛倒黑白、是非不分,為媚俗、邪惡和失范“站臺”。此外,自媒體發表不實言論甚至觸犯法律時,第三方平臺應承擔連帶責任,發揮好第三方平臺自查自糾職責,協同做好自媒體的監管,不斷培育良好自媒體生長環境,推動行業健康有序發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