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年前,我們創造了偉大的奇跡!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
●7月17日,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出兵朝鮮的決議,并糾集15個國家和地區的軍隊,打著“聯合軍”的旗號,悍然發動了侵朝戰爭。
●10月初,美軍越過“三八線”,大舉進犯朝鮮北方,將戰火燒到我國東北邊境鴨綠江邊,并轟炸中國安東(丹東)等城市,新中國面臨著外部侵略的嚴重威脅。
●10月8日,中共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組成中國人民志愿軍,高舉“抗美援朝、保家衛國”正義旗幟,于10月25日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人民并肩作戰,共同抗擊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
11月4日,中國各民主黨派發表聯合宣言,在全國范圍內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群眾運動,成立了抗美援朝總會。轟轟烈烈的抗美援朝運動在全國掀起。

70年前,無數熱血青年奔赴戰場硝煙,還有更多的人在后方搞好生產建設,努力生產、支援前線,共同贏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70年來,我們牢記歷史、緬懷革命先烈,也緬懷默默付出的后方英雄。今天,讓我們回望歷史,看看當年泰興人民是如何與全國人民一起開展抗美援朝運動的。
先看一組數據:
●全縣46萬人參加示威大游行。
●64萬人參加簽名活動。
●3792名青年報名參軍。
●1600多名青年光榮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保家衛國。
●1.22萬名工會會員在五大國和平公約宣言上簽了名。
●向中國人民志愿軍寫慰問信3000余封。
●捐獻慰問品3000余件。
●捐獻購買飛機大炮款21.51萬元。
●出現特級英雄一名,一等功臣三名,二等功臣14名,三等功臣上百名。
●全縣共有231名烈士長眠在朝鮮的國土上。
再看一組名單:
抗美援朝期間,泰興兒女奮勇戰斗,無畏犧牲。《泰興市革命老區發展史》記載:“在抗美援朝戰役中,泰興籍志愿軍指戰員中涌現特級英雄楊根思,一等功臣蔣照盛、吉永祥、吉長深,二等功臣14名,三等功臣上百名,全縣共有231名烈士長眠在朝鮮的國土上。”

(1951年,泰興人民歡送抗美援朝參軍人員)
普及宣傳 廣泛動員
1950年11月13日,縣委召開形勢報告會,縣委書記陸鐵夫作了題為《黨政軍民緊急行動起來,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而斗爭》報告,號召全縣人民積極投身到抗美援朝運動中去。隨后,全縣掀起了大規模的宣傳“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熱潮。11月下旬,泰興縣成立保衛世界和平反對美國侵略委員會。全縣各區、鄉分別成立分會和支會。各級黨委、政府分別召開黨代會、人代會、農代會、婦代會,全面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抗美援朝運動的發動。
1951年5月1日,全縣舉行46萬人參加的抗美援朝、反對武裝日本、保衛世界和平的示威大游行。同時,開展擁護世界和平理事會宣言簽名活動(要求中、美、蘇、英、法5國締結和平公約),共有64萬人參加了簽名活動。8月1日,縣委成立泰興縣抗美援朝分會,動員全縣各機關、團體、工廠、學校、鄉村舉辦業余學校或時政講座學習班、讀報班,運用標語、傳單以及文藝演出、漫畫、土廣播、藝人說唱等形式,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宣傳教育。
廣泛深入、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使全縣80%以上的群眾受到一次深刻的愛國主義教育,從而激發起強烈的愛國熱情,掀起了規模宏大的參軍、增產捐獻和優待軍烈屬的高潮。
那年那事:
克仁鄉一位民間藝人以本鄉干部、群眾被國民黨頑軍慘殺的典型事例,用哭“七七”(哭喪)的調子邊哭邊唱,引發在場的200多人失聲痛哭,激起了群眾對美國侵略者的強烈憎恨。

(戰場上,前方戰士爬冰臥雪)
厲行節約 獻資前線
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關于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軍屬的“三大號召”,得到泰興人民熱烈響應。各基層工會組織訂立愛國公約,1.22萬名工會會員在五大國和平公約宣言上簽了名。工人、店員提出增加銷售、增加捐獻,大力開展增產節約運動,保證軍需、民用物資的供應。
1951年全年,全縣各界人士向中國人民志愿軍寫慰問信3000余封,獻慰問品3000余件,捐獻購買飛機大炮款21.51萬元(約15萬元可購買一架戰斗機)。
縣、區、鄉先后12次組織大規模的群眾性慰問志愿軍活動,向志愿軍戰士寄送大批的慰問品,其中雞2000余只、雞蛋1萬余只,還有大量圖書、雜志等學習資料和毛巾、肥皂、牙刷等生活用品。
那年那事:
大豐油米廠工人,開展生產競賽活動,從一榨油產26斤增加到28斤,最高達30.5斤,18天多產油1300多斤,該廠原動車間僅5月份就節約燃料成本80多萬元,工人們將增收節支獎金的50%捐給政府。
農民提出“多薅一趟草,多種幾分地,保證增產捐獻計劃完成”的口號,劉袁鄉在簽訂愛國公約后,僅一天時間就完成15萬斤公糧的入庫任務。
廣大教師、學生,緊密結合各自實際,采取多種辦法為抗美援朝捐款、捐物。城西小學教師每人捐出1天工資。黃橋初中的學生為了捐款,有的晚上去刮癩寶漿(蟾酥)賣錢,有的利用星期天去打工,推小車賺錢。

(抗美援朝紀念章)
參軍入伍 擁軍優屬
1950年12月,中央軍委發布1號文件精神《關于招收青年學生及青年工人參加各種軍事干校的決定》。縣委對此高度重視,積極進行宣傳,精心組織,掀起踴躍參軍熱潮,父送子,妻送夫、妹送兄、兄弟爭參軍的動人場面處處可見。
由于宣傳工作有力,擁軍優屬工作扎實,至1951年,泰興共有3792名青年報名參軍,最后經縣委批準,有127名學生進入軍政干校學習,1600多名青年光榮加入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保家衛國。
那年那事:
1950年12月9日,泰興中學在東操場召開“抗美援朝,保家衛國”參軍動員大會。會上,學生會東部生活部部長、初三學生洪善同登上主席臺,咬破手指,用鮮血寫下“決心”二字,報名參加泰興軍事干部學校。在他的帶動下,泰興中學有590人當場報名,大大突破了上級下達招收42名學生的指標。
1951年6月1日,縣委成立擁軍優屬委員會,全縣各級也相應成立了355個擁軍優屬委員會。同時,切實幫助解決烈軍屬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對烈軍屬的農田實行代耕代種代收。抗美援朝期間,人民群眾每年為烈軍屬代耕代種代收的農田約占烈軍屬農田總面積的80%以上。
對烈軍屬的生活,縣、區、鄉也認真作了安排。僅1951年春,各區就調撥大米12.5萬公斤,解決714戶3899人的困難。
那年那事:
口岸鎮有38戶烈軍屬缺少勞力,鎮政府組織7個代工組,在1951年4-6月份,幫助烈軍屬代耕48.3畝農田。
軍屬許張氏困難缺肥,優撫委員會當即送了100斤菜餅解決許張氏家的肥料問題。


知來路,啟新程,銘記抗美援朝戰爭的艱辛歷程和偉大勝利,從歷史中汲取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堅定決心!雄赳赳,氣昂昂,朝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光明前景奮勇前進!
(部分圖片來源于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