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三卷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一章明確提出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近日,我對此進行再學習,深有感觸。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尊重自然,即是讓“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串聯、生命相依,在發展中保護、在保護中發展,使綠水青山與金山銀山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一、天不言而四時行,地不語而百物生 中華民族向來有尊重自然、順應自然和保護自然的優良傳統。上古神話里,女媧捏泥造人,人源于泥土,是自然一部分,人在泥里播種、在泥里耕種、在泥里收獲,人的生老病死都和泥土息息相關,體現的正是尊重自然。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兩千多年前的《孟子》中就有記載:“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不落實“取之有度、用之有節”的發展理念,帶來的就是“用之不覺,失之難存”的巨大代價,體現的正是要順應自然。而“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勸君莫打三春鳥,兒在巢中望母歸”的經典詩句和《呂氏春秋》中“竭澤而漁”的寓言故事,都蘊含著質樸睿智的自然觀,體現的正是要保護自然。這些古老的自然哲學思想,對今日生態文明建設也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二、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 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不僅重視生產力的發展,還強調生態平衡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可利用的自然資源會相應減少,要重視森林、礦藏等資源的枯竭;要“社會地控制自然力,從而節約地利用自然力”。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批評了將人與自然對立起來的反自然的觀點,提出要認識到在生產中人與自然界的一致。“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把滿足人民群眾對良好生態環境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不負綠水青山,方得金山銀山。“兩山”理念是結合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對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在中國的探索和創新。 三、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余村考察時首次提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為余村轉型發展指明了方向。15年來,“兩山”理論從余村走向全國:從云南洱海的“蒼山不墨千秋畫,洱海無弦萬古琴”,到北國邊疆的“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從青海三江源的“一江清水向東流”,到長江經濟帶“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實踐證明,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代價,生態本身就是經濟,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力。 環境如水,發展似舟。水能載舟,亦能覆舟。今日之泰興,生態保護、人文歷史、產業發展有機融合,綠色田園、美麗鄉村、現代城鎮相得益彰,河道兩岸“綠樹成蔭”,綠美鄉村“草長鶯飛”,金秋時節,古銀杏森林中游人如織,天星洲渚林豐水美。從遍地冒煙的“化工之鄉”,到郁郁蔥蔥、滿目綠意的秀美畫卷,泰興人已能夠正確處理保護與開發之間的關系,親自踐行“兩山”理論,書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生動答卷。
作者:泰興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 宋世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