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情況】 銀杏,俗稱白果、公孫樹,世界上最古老的樹種之一,果可食用、葉可入藥、木可成材、根可雕琢,全身是寶,利用價值極高。泰興市宣堡鎮自古就有種植銀杏的傳統,定植銀杏樹35萬多株,其中百年以上的古銀杏樹達到萬余株,常年銀杏果產量達到1萬噸,占全國的六分之一強,被譽為“中國銀杏第一鎮”。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銀杏果價格一路飆升至每公斤80元,宣堡上萬人從事銀杏果的售賣、加工,這里興建起全國最大的銀杏交易市場。進入本世紀,銀杏果價逐漸低迷,該鎮給這棵“老搖錢樹”換了個搖法,在銀杏森林生態游、銀杏林下經濟以及銀杏果葉深加工等方面動起了腦筋,謀求銀杏產業的深度融合,煥發這一富民產業新活力。
“老搖錢樹”搖出致富新門道 十月,銀杏黃了。 本該進入銀杏果最繁忙的收購季,全國最大的銀杏交易市場——宣堡銀杏交易市場內卻很冷清。57歲的銀杏經紀人肖學華,正在自家門店內不慌不忙搗鼓著一臺機器,切割加工銀杏砧板。已經從事銀杏果收購18年的肖學華,很多年前就在交易市場租下了三間門市,靠著買賣全國銀杏果,他養活了一家老小,還在宣堡鎮上買下了兩間店面房。 “銀杏交易市場剛建的十年,我們確實掙了不少錢,旺季可以收購幾百噸,僅收購價就達到每斤15元至20元,那時候每年至少可以凈賺10多萬元。”談及當年的“輝煌”,肖學華眼里閃起了光,他告訴記者,那個時候,交易市場“一鋪難求”,經紀人有100多名,每到10月,一車車載滿銀杏果的車輛會將市場門口堵得水泄不通。 與多年前的“盛景”相比,眼下的交易市場顯得有些蕭條。偌大的市場,不少鋪子卷簾門緊閉,鮮有車輛進出。“現在每斤價格跌至1元甚至幾毛,連打白果的人工費都不夠,很少有人愿意再做這檔子買賣。”肖學華說。 而今,交易市場100多名經紀人只剩下10多人,肖學華是其中之一。之所以堅持,肖學華說,在銀杏買賣這行摸爬了大半輩子,不懂別的生意經。現在除了幫兩廣一帶的老客戶和泰興城區幾家酒店定點收購一些品質好的銀杏果外,他開始加工、兜售銀杏砧板,在兒女的幫助下,開起了網店,線上線下同時銷售,每年可以增收四五萬元,正好填補銀杏果收購拉下的收入缺口。 古色古香的門樓、幽靜典雅的茶室、遮天蔽日的樹冠……今年,宣堡鎮銀杏村70多歲的村民沈雨林投入幾十萬元,依托自家老屋及其周邊優美的銀杏風景,建起了“杏林茶苑”。與肖學華一樣,雖然銀杏果不值錢了,但對于一路伴隨自己成長的銀杏樹,沈雨林有著難以割舍的感情。“上世紀80年代,靠著銀杏樹結的果,我成了萬元戶,是村里率先富起來的一批人。現在果子賣不了多少錢,但是銀杏樹渾身是寶,獨特的銀杏風景,不僅可以美化庭院,還能吸引不少游客,開個茶吧、搞個民宿又是一個掙錢門道。”沈雨林說。
從2007年開始,宣堡依托豐厚的銀杏林木資源,在全鎮域規劃建設古銀杏森林公園,采取多元化投入機制,開發休閑觀光林業,興辦農家樂、林家樂、森林氧吧等生態旅游項目,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春季嫩枝照綠,入夏濃蔭遮日,秋天金果累累,寒冬銀枝傲天。”風格迥異、四季如畫的銀杏森林風景,每年都會吸引游客30萬人次。 從賣果子到賣風景、賣生態,“老搖錢樹”搖出了致富新門道。隨著古銀杏森林公園聲名遠播,最受益的要數坐落于公園核心區的銀杏村。這些年,該村依托豐富的銀杏林木資源,先后成立了以銀杏林下養殖為主的銀友家禽專業合作社、以銀杏果銷售為主的銀友銀杏銷售合作社、以土地合作為主的銀友農地股份合作社,建成400平米的銀杏網絡自營店,帶動本村及周邊村1009戶農民就業,人均純收入增加1000元以上。 與此同時,該村還深挖銀杏文化,將蘊藏的銀杏仙子傳說,以及宋元時期古井遺跡、清代鹽場大吏曹德卿塔、清代武進士墓、復興古庵等等歷史人文古跡一一挖掘、修繕。今年8月,剛剛入選省特色田園鄉村的銀杏村,一下子吸引了三家投資企業的目光,計劃投資1.2億元,建設田園客廳綜合體,打造康養民宿改造和度假式休閑空間等等。 院企合作推進銀杏深加工 從去年開始,以銀杏產業融合為主題,泰興市委、市政府推動宣堡聯合新街鎮、根思鄉等一起創建國家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其中,以銀杏為主題的產業園設在宣堡鎮郭寨村,一期占地185畝,著力圍繞銀杏資源,構建銀杏育苗、觀光、深加工和產品研發展示體驗,以及銀杏主題度假等為一體的產業融合發展鏈。 “銀杏產業的萎靡,主要是缺少市場需求。”泰興市農村農業局副局長欒炳群認為,創建國家級園區,以更廣闊的視野、更高的標準來審視銀杏產業問題,有利于更好地調整產業方向,適應市場需求,對整個地區的銀杏產業發展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宣堡鎮黨委書記張鵬飛表示,推進銀杏產業融合發展,是創新和富民的疊加融合。示范園還在籌建當中,當務之急,要保護果農利益。現在,市場供需失衡、出現價格大跌,政府應發揮宏觀(下轉02版) 欣慰的是,這些年,為防止“果賤傷農”,宣堡乃至泰興市下了不少功夫。今年以來,泰興市委、市政府連續三次在宣堡召開專題會議,商討保護銀杏果農利益對策,出臺了“兜底收購”、“上門清洗”等一攬子政策。宣堡鎮對于從事銀杏技術創新的企業則給予大力扶持,比如,在銀杏果仁去皮、純粉制作等方面獲得國家發明專利的珍杏堂科技有限公司,2016年落戶宣堡后,就獲得了廠房租金優惠、融資助力等多方位支持,本月企業正式投產,訂單排至年底,今年可以消化當地白果600多噸。 “銀杏深加工,技術突破很關鍵。珍杏堂前期技術研發用了4年之久,累計投入了2000多萬元。”珍杏堂科技有限公司負責人李東紅希望政府在銀杏深加工方面加大對企業的扶持力度,積極探索制定各種優惠措施,扶持各種社會主體投資發展銀杏產業,不斷提升深加工產品層次。同時重視科技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加強與科研院所、院校的合作,圍繞銀杏果、花、葉、外種皮開發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產品。 第十屆泰興銀杏節開辦在即,宣堡鎮分管農村農業的副鎮長周鑑認為,銀杏是泰興的特色產業,銀杏節上要充分以銀杏為媒,弘揚銀杏文化,強化銀杏產業招商,吸引更多的社會力量和資本聚焦銀杏產業融合發展。
“振興銀杏產業不僅是一個地區的事,更是要拿到全國層面來考量。”曾在宣堡鎮掛職三年的泰興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副局長李群說,這些年,泰州、泰興為此做了不少的努力,但還需要爭取更多國家相關部門的支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