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是我國第七個“扶貧日”,“十三五”以來,江蘇省泰興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堅持把打贏打好脫貧攻堅戰作為重大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按照中央、省市委決策部署,從嚴要求,精準施策,高位推進,脫貧致富奔小康工程目標任務全面實現。2020年,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越到最后時刻,脫貧攻堅工作越是要響鼓重槌。為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已脫貧人口穩定脫貧,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泰興市各鄉鎮各出奇招、百花齊放,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提供了堅強保障。
古溪鎮利用現代信息傳輸手段,做好扶貧項目建設掃尾工作,加快扶貧項目建設進度。珊瑚鎮第一時間成立防貧返貧動態監測組,對存在致貧返貧風險的家庭和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情況進行入戶調查,實行“一戶一策”,持續加力,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分界鎮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對全村及周邊地區低收入農戶,統一送種子、幫管理、包銷售,幫助農戶穩定就業增收。廣陵鎮“彩虹行動”對全鎮返貧風險對象進行紅、黃、藍三類標色建檔,并配套三級響應機制,確保“風險一出現、措施就跟上”。
近年來,泰興市探索發展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扶貧、黨建+扶貧、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等產業扶貧新模式,不斷完善與低收入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就近就地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并在穩崗就業上下功夫,有針對性開展就業技能“五包”培訓,開發多種公益性崗位,建立就業管理臺賬,實行跟蹤監測幫扶,做到有勞動能力的“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有效促進貧困群體穩定脫貧。
目前,全市各鄉鎮(街道)結合地域特點、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建設扶貧車間80個、扶貧基地89個、扶貧園區7個;全市設立藤編、豬鬃、樂器、紙扇、元件沖壓等10多種扶貧項目加工點、家庭式作坊,帶動低收入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開發林網管護、村內保潔、河道管護等多種公益性崗位,吸納低收入農戶參與就業近千名。
泰興市安排60家企業、93個市級部門掛鉤幫扶到村,落實幫扶責任人8300人,實現扶貧對象結對幫扶全覆蓋。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入股、統供統銷、寄養托養等措施,幫助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參與生產經營、無勞動力的低收入農戶投資入股參與收益分配;各農業園區通過發展規模化種植,吸納低收入農戶從事生產、加工、運輸等服務,產業高質發展較好地帶動了低收入人群脫貧致富。
截至今年9月底,全市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1.77萬戶3.09萬人,實際有效1.53萬戶2.61萬人,家庭年人均收入均穩定超過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線8160元,“兩不愁三保障”高質量落實;預計年底245個經濟薄弱村年集體經營性收入、可支配收入均能持續穩定達省標18萬元和市標35萬元以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