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旺季,傍晚時分的泰興市黃橋鎮祁巷村的農家樂坐得滿滿當當。后廚土灶里柴火正旺,余蘭珍、李貴英兩位奶奶一個攤餅,一個掌控火候,烤出來的燒餅外黃里軟,不焦不糊,咬一口,香氣四溢。 如今的祁巷村頭頂各式榮譽——中國美麗鄉村、全國文明村、全國生態文化村、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還成為拿下“五鉆獎”的全國首家農家樂。但20年前,這里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負債280多萬元,為了建座電灌站不得不把村里一座石牌坊扒掉取石料。也是因為窮,鄰里間為了一把菜都能鬧矛盾。“早上四點就來敲門找我調解,晚上一點還坐在門口等我回家,辦公室電話欠費停機三個月,下雨時開會要用盆接水。”這是村支書丁雪其最深的印象。 2001年8月,村委會選舉,不在候選人名單里的丁雪其拿下96%的選票,被村民們“逼上梁山”。當時丁雪其已是聞名遐邇的“豬鬃大王”,個人企業年產值6000多萬元。“算了,寧可我一個人少發財,也不能辜負鄉親對我的期望。”自小單腿殘疾、村里人看著長大的丁雪其割舍不下那份鄉情,走馬上任了。 草鍋紅燒肉、祁巷香荷芋、豬四寶、銀杏全福湯……祁巷八大碗是丁雪其打出的第一張牌。那時天津、鹽城等地都在做“八大碗”,如何才能脫穎而出?丁雪其和大哥走訪了浙江、江蘇各地的農家樂,發現這個行業良莠不齊,有時候一桌消費1000多元也吃不到什么好菜。兄弟倆琢磨了一陣子,認為“亂就亂在后廚”,即使名稱一樣,每家店菜的口味、分量也不一樣,好不好吃全看運氣。丁雪其一拍腦門想到了“中央廚房”——不管哪家店的客人,吃到的菜都是“中央廚房”端出去的,不就能保證祁巷八大碗的純正口味了嗎?南湖軒、西林軒、祁巷軒……祁巷村的農家樂有很多家,但后廚只有一個,傳菜的村民吆喝著跑過長廊把菜送到各家店。已經駐扎在村里一年多的第一支書丁曉晴一臉自豪:“來我們這兒吃飯,酸菜魚、口水雞肯定都沒有,只有我們最地道的祁巷八大碗。” 中央廚房統一了行業標準,但是品控還得從源頭抓起。丁雪其又搞起了高效農業、生態養殖,先動員村干部每人從事一項特色種植。“我們自己都不做,村民怎么相信這個能賺錢?”丁雪其還保證“盈利是你們的,虧了算我的”。村民很快紛紛效仿,建成了千畝蔬菜基地、千畝花卉苗木基地、千畝香荷芋基地、高效農業瓜果采摘基地。祁巷八大碗的菜品原料全部自產,炒菜只放鹽也能香氣撲鼻,葡萄架下的雞、鴨、鵝是真正的放養;盛名在外的香荷芋走上了遼寧艦的餐桌;村里人自己飼養的土豬肉更是肉質柔嫩,廚房土灶臺上的大師傅一掀鍋蓋,“隔壁小孩都饞哭了”;就連雞蛋鴨蛋也是供不應求,除了村里人的親戚紛紛下單,吃完飯的游客們都要買上幾盒帶走。“我們都不敢做網絡直播,上回端午節做了一次,農產品都不夠發貨的。”村主任徐浩回憶起這場差點“翻車”的直播帶貨,兀自笑了起來。 菜好吃,也要景美才行。“無中生有”是丁雪其的第二張牌。正所謂好山好水好地方,沒有水,就把村里的廢溝河塘打通,還挖了一個人工湖;沒有山,挖湖的土可別浪費,就地填出一個風光帶;交通不便,就一點點地修瀝青馬路;風景不夠美,就植樹種花一點點改造。現在村里的小南湖中木橋九曲,湖邊是茶樓、西迎山、小南山……一棟棟民宿環湖而建,周末、節假日房間供不應求。這么多人來旅游住宿總得有些娛樂項目吧?村里緊跟潮流開辟了跑馬場、5G電影院、龍舟、皮劃艇、電子射擊、淺水摸魚等,還設置了網紅打卡景點——七彩風車長廊。慢慢地,祁巷村不滿足于接待散客,還成立了人防教育基地,鄉村振興學堂,吸引社會力量入駐景點場館。這其中最耀眼的就是泰州市青少年綜合實踐基地,學員們除了接受軍事化的訓練外還可以展開豐富的課外實踐活動:3D打印課、陶藝制作、國防教育等,應有盡有,僅去年一年就接待12萬人次。
先從村民手中租下土地,再雇傭村民當工人,村里的閑置勞動力都用上了。伴隨著祁巷村旅游業的高速發展,從2017年起,村里每年盈利300多萬元,徹底扭轉了負債局面,還舉辦了“第三屆中國泰興黃橋雙人大魚賽”“第二屆中國農民豐收節”等國家級賽事活動。 “一路總想著往前走,總想著不斷要有新鮮花樣帶給游客,從沒有向后看過。”這條艱苦的致富路,是全村人從無到有走出來的,也是從不斷試錯中總結出來的。 如今的祁巷,已是一塊創業熱土。從八大碗到農家樂,從民宿到培訓基地,祁巷村的路越走越寬,項目越做越多。在這鄉村嬗變的背后,就是一個個“無中生有”的故事,“無中生有”也成為祁巷人給自己植入的新基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