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們從家門到校門,對古文、詩詞的了解,往往是抽象的,似懂非懂。我就是要把古文、詩詞,具體化、生活化、場景化。” 面對記者,楊德正老先生侃侃而談。
這幾天,雖然天氣炎熱,但在泰興市姚王鎮朝陽村校外輔導站,二十多名留守兒童,每天上午九點都會準時來到這里;驅W習古詩詞,或聆聽孝老愛親故事,或練習琴棋書畫,或集體進行游戲。85歲的“中國好人”楊德正,主講古詩詞,特別受到孩子們的歡迎。“由于孩子們年齡不一,基礎也不一,對古文的理解力差異很大。我就通過講經典、誦名言,來激發孩子們的興趣。”讓老人格外高興的是,村里的唐韻同學,打小學二年起,就來到校外輔導站,不僅練出了一手漂亮的毛筆字,而且今年以較高的分數,考取了江蘇省泰興中學。
姚王鎮朝陽村地處泰興城郊,由前營、蔡郭、李橋三個自然村合并而成。村里不少村民在外地打工,留下40多名留守兒童。退休語文教師楊德正一直想為鄉親們做點事,看到一些“瘋”孩子,老人就陸陸續續把他們集中起來,義務輔導語文與書法,贏得了村民的好評,也引起了村兩委會的重視。2005年夏天,村里專門騰出兩間房子做教室,老支書孫桂林送來了自家砌房多余的木料,退休老干部李友芳、老教師趙南衡、楊榮成等紛紛出錢,楊德正自己一次性掏出1000元錢,弄來了十幾張舊課桌和凳子,又買些水泥,自制了土黑板。就這樣,朝陽村校外輔導站有模有樣地建起來了,留守兒童有了固定的學習場地,慢慢形成了集體學習和活動的習慣。2009年,姚王鎮朝陽村校外輔導站正式掛牌成立。
“雙休日的周日上午,暑假的每天上午,除非下雨下雪,一般都要正常開課。”65歲的村關工委主任、退休保健醫生郭長貴介紹,自己負責召集、活動策劃和考勤。為了檢驗和促進辦學,擴大受教育面,朝陽村校外輔導站老師們,想出了一個高招,編印了《朝陽簡報》。每一期《朝陽簡報》的策劃編排,都要組織村校外輔導站高年級的學生參加學習、討論、修改。孩子們的積極性也很高,投稿的有小學生、中學生,還有回鄉大學生。有謳歌黨的領導的,有反映家鄉變化的,有報道好人好事的,也有表達個人思想感情的?吹胶⒆觽円黄淖志省⑺枷虢】档奈恼,老師們也感到無比欣慰。通過一份份《朝陽簡報》,出門在外的家長,不僅了解到村情,更看到孩子們的進步。辛勤的耕耘,換來了累累碩果。從2005年開始來校外輔導站的孩子們,陸陸續續長大成才了,有的已經大學畢業,走上了工作崗位。
“家長是孩子第一位的老師,孩子們身上有家長的影子。父母親不在身邊,孩子們的爺爺奶奶,也要懂教育、會教育,言傳身教。”城東實驗學校在職老師趙春軍告訴記者,在村黨總支的組織下,校外輔導站不僅僅培育留守兒童,還每季度開設一次“家長班”,給家長們傳授科學的育子理念。參加過“家長班”的家長們聽后都覺得受益匪淺,自覺地慢慢改掉自身一些不良言行,修正不當的教育方式。
“雖然楊德正老人精神抖擻,但畢竟歲月不饒人。我們正設法盡快調動相關資源,充實校外輔導站力量,并給予力所能及的經濟和人力支持。”姚王鎮朝陽村黨總支書記顧蘭美一直牽掛著村里的這座校外輔導站。更令人欣喜的是,一個“中國好人”帶動著一群熱心人。城東實驗學校的成冬梅老師開設了語文課程,村民李勇擅長二胡演奏,成為校外輔導站的二胡老師,甚至還有種田能人走進課堂,把孩子們的視野延伸到更廣闊的天地。村里還組織4名后備干部常年擔任校外輔導站志愿服務者。在這里,留守兒童不僅學到了文化,也豐富了生產和生活常識,知道勞動者的辛苦,懂得感恩家長和社會。
2010年,姚王鎮朝陽村校外輔導站被評為“江蘇省優秀校外輔導站”;2012年1月楊德正老人入選“中國好人”,2017年又被江蘇省關工委授予“全省校外教育輔導站工作先進個人”。近幾年,姚王鎮朝陽村校外輔導站年年獲評“泰興市校外輔導站工作一等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