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伺候完癱瘓在床的老公和婆婆吃完午飯后,泰興市新街鎮孔葉七組的陳蘭女又來到村編藤加工點打工,為家庭增加收入。十七年前,陳蘭女的婆婆中風臥床。八年前,丈夫又因意外事故致全身癱瘓。家里除卻年邁的公公,還有一個正在讀書的孩子,生活的重擔一下全部壓到了陳蘭女一人身上。
“雖然我丈夫和婆婆均享受殘疾補助,但每月補助的費用只夠二人吃藥。”陳蘭女介紹,村委會考慮到她家庭的困難,介紹她到村編藤加工點打工,每年能為家庭增收2萬元,使她在照顧家庭的同時,又有穩定收入。 “發展一個產業、帶動一方經濟、富裕一方百姓。”在扶貧開發中,孔葉村創新建成磚瓦廠、編藤加工等扶貧加工點,帶動全村20多戶貧困戶就業,至2018年底全村34戶101名建檔立卡低收入人員均實現脫貧。 “十三五”以來,泰興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市委決策部署,按照“六個精準”要求,優化結對幫扶體系,完善配套保障措施,聚焦重點難點,精準發力推進,新一輪脫貧攻堅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至2019年底,所有建檔立卡經濟薄弱村和低收入農戶已全部脫貧。
今年,脫貧攻堅進入決戰決勝的關鍵時期,越到最后時刻,脫貧攻堅工作越是要響鼓重槌。為了鞏固脫貧成果,實現已脫貧人口穩定脫貧,打贏打好脫貧攻堅這場硬仗,泰興市各鄉鎮各出奇招、百花齊放,堅定不移、多措并舉發展壯大脫貧產業項目,蓄力、發力和加力,為貧困群眾脫貧增收提供了堅強保障,讓脫貧攻堅更有底氣。 古溪鎮利用現代信息傳輸手段,做好扶貧項目建設掃尾工作,加快扶貧項目建設進度。珊瑚鎮第一時間成立防貧返貧動態監測組,對存在致貧返貧風險的家庭和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情況進行入戶調查,實行“一戶一策”,持續加力,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分界鎮七賢綠花菜專業合作社發揮龍頭帶動作用,對全村及周邊地區低收入農戶,統一送種子、幫管理、包銷售,幫助農戶穩定就業增收。廣陵鎮“彩虹行動”對全鎮返貧風險對象進行紅、黃、藍三類標色建檔,并配套三級響應機制,確保“風險一出現、措施就跟上”。今年“彩虹行動”中,廣陵鎮再建一個扶貧農場、一個扶貧豬場、一個扶貧工廠,穩步擴大全鎮扶貧基金池規模,不斷拓寬就業扶貧渠道,為全鎮脫貧攻堅注入源頭活水。
“脫貧過程中,我們圍繞生產生活保障、就業務工狀況、正常就醫、扶貧項目等,全面調查摸底,研判分析致貧返貧風險,精準施策,解決建檔立卡低收入農戶的實際困難。”泰興市扶貧辦副主任顧峰介紹,近年來,我市探索發展了“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扶貧、黨建+扶貧、集體資產收益分配”等產業扶貧新模式,不斷完善與低收入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就近就地帶動低收入農戶就業,并在穩崗就業上下功夫,有針對性開展就業技能“五包”培訓,開發多種公益性崗位,建立就業管理臺賬,實行跟蹤監測幫扶,做到有勞動能力的“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有效促進貧困群體穩定脫貧。 目前,全市各鄉鎮(街道)結合地域特點、產業基礎,因地制宜建設扶貧車間80個、扶貧基地89個、扶貧園區7個;藤編、豬鬃、樂器、紙扇、元件沖壓等10多種扶貧項目加工點、家庭式作坊,帶動550名低收入人員實現家門口就業;新型經營主體通過土地入股、統供統銷、寄養托養等措施,幫助有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參與生產經營、無勞動力的低收入農戶投資入股參與收益分配;各農業園區通過發展規模化種植,建設萬畝聯農富農基地,吸納低收入農戶從事生產、加工、運輸等服務。目前,全市低收入人口就業務工人數8457人,其中在本市就業務工5964人,其中村內合作社(家庭農場)打零工、村內公用工等1490人,林網管護、村內保潔、河道管護等公益性崗位852人。全市有8851戶通過土地流轉提升土地收益,產業高質發展較好地帶動了低收入人群脫貧致富。 感言: 打贏脫貧攻堅戰是黨中央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戰略高度作出的重大決策,一段時間以來,泰興市委市政府深刻領會、準確把握中央政策精神,強化自身責任意識和使命擔當,為取得脫貧攻堅戰的勝利貢獻著自己的力量。經過多年努力,泰興市雖然率先打贏脫貧攻堅戰,但市委市政府也深刻認識到“摘帽”不是終點,而是新生活的起點。為此,我市持續從穩產業、穩就業、穩保障等方面,讓貧困群眾心熱起來、行動起來,堅決奪取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的新勝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