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翠綠的梨園內,迎著絲絲微風,忍耐著秋后暑熱,戴婉女采摘、分揀、裝箱,在梨園有條不紊地忙碌著。在江蘇洋宇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目前像戴婉女這樣“家門口”就業的農民近1600名,人均月薪2200元左右。“這幾天,‘秋老虎’有點厲害,盡量安排早晚干活!”不遠處,董事長唐紅新叮囑著梨園負責人。
市場化+持之以恒的決心 “養殖業不僅有市場風險,還有防疫安全風險。”作為“新農人”的唐紅新,自2012年回鄉創業后,下決心從事當時并不被人看好的生豬養殖。好在,過去,唐紅新一直從事建筑及工程管理工作,辦起事來,有板有眼。即使這樣,創業之初,種豬的選擇、成本的控制、豬病的損失,出乎意料。風風雨雨,咬緊牙關,堅守下來。“市場上需要什么,就要敏銳捕捉。否則,找不到回家的門。從事高效農業,要有10年的沉淀和15年的堅守。”唐紅新坦言。
然而,更大的考驗,來臨了!隨著養殖規模的擴大,豬糞問題的處理,日益凸顯出來。雖然,建設了大型沼氣池,但是沼液的處理,需要大量農田來消化。流轉土地,發展種植業,又提上了議事日程。一路走來,唐紅新慶幸自己得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專家團隊提前拿出各項規劃,始終位列同行前列。尤其是依托江蘇省農科院、揚州大學、江蘇農牧科技職業學院等高校院所專業力量,探索形成“豬—沼—果—糧(菜)—電”循環高效模式。2014年,生豬養殖場被認定為國家生豬標準化示范場。 精品化+工業管理的理念 如今,在唐紅新的帶領下,公司建成標準化生豬養殖產區2個,欄存能繁母豬6500頭,年可上市無公害商品豬13萬頭;建成10兆瓦農光互補光伏發電系統,年發電1200萬度全額上網,沼氣發電580萬千瓦時自用;建成2000畝優質果園、500畝苗木基地、5600畝良種稻麥基地,年上市蘇翠梨1500噸,林間散養3.5萬羽北京油雞,年上市優質雞蛋600萬枚以上,并注冊 “蘇翠梨”“金洋宇”商標。
“只有自己做大做強了,才能更好地引領帶動群眾奔小康。這是一名‘新農人’的時代價值。”唐紅新表示。2018年,蘇翠梨獲得綠色食品認證,“蘇翠一號”榮獲全國金獎。2019年,唐紅新投入1億多元,在泰州靜脈產業園新建有機肥廠。目前,該廠已試運行,將利用藥渣、秸稈、沼渣、尾菜,年可生產有機肥15萬噸。2020年7月初,洋宇公司投資1.6億元的優質種豬——蘇紫黑豬項目開工建設,將推動公司生豬生產向精品化、高端化邁進。項目建成后,年可出欄2萬頭優質能繁母豬、上市商品豬40萬頭。 產業化+村企聯動的策略 2020年7月,國家標準《精準扶貧“豬—沼—果—糧(菜)—電”循環農業項目運行管理規范》起草工作組在泰興成立,將以“洋宇扶貧”模式為藍本,編制產業扶貧的相關“國標”。以產業鏈織就富民鏈,是唐紅新的夙愿。以洋宇為龍頭,創新建立產業融合、利益聯結機制,帶動周邊農戶走上脫貧致富路,撬起經濟薄弱村增收的杠桿。
今年盡管受新冠肺炎疫情、多雨等影響,在唐紅新的一大波“運作”下,洋宇的農產品一直處于“零庫存”。農業綜合體產業鏈上的協作農戶、打工農民有了穩穩的收入。一頭豬,促進一方經濟。2018年,唐紅新牽頭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吸納李蕩村140戶農戶入股,讓入股農戶既獲得土地租金、務工酬金,又享受一定的干股分紅。結合“黨建+扶貧”、放大帶動效應,2019年底,唐紅新建立村企聯動機制,由洋宇公司和6個經濟薄弱村共同出資,在泰興市現代農業示范園核心區租賃300畝耕地栽植梨樹,發展果園及林下經濟。果園進入豐產期后,每年可為每個村村集體增收36萬元以上,同時帶動用工60多人,人均年增收1.2萬元。 “扎根農村沃土,走穩走好農業產業化、精品化、商品化之路,深化拓展產業對接、村企聯動、利益聯結,共走振興路、攜手奔小康。”唐紅新表示。
|




